第435章 四方云动《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35章 四方云动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35章 四方云动

“这蠢材脑子去哪了!”
九月,随着《宗规》被朱高煦派发各个藩王府,各地藩王在弄清楚事情始末后,都忍不住骂起了齐王朱榑。
原本藩王当的好好的,能管他们的也只有《皇明祖训》一本规矩。
现在朱榑瞎搞八搞,突然又弄出了一本《宗规》出来,但凡和藩王沾亲带故的,都想看看朱榑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诶,又有罪受咯……”
昆明汉王府内,坐在前寝宫的朱高炽看着手中的《宗规》,三两下翻了个干净,看了个大概。
总的来说,《宗规》可比《皇明祖训》要严厉多了。
孟章瞧着满大街的兵卒,已经座无虚席的所有路摊、酒楼,从怀里丢出一小袋钱,便吩咐他们各自去吃东西去。
骑马向城外走去,大街上充斥着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将士们,见到孟章那十余名骑队,兵卒们都会埋头狂奔,像极了在大街上看到老师的学生。
可问题在于,他的新政确实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下西洋更是让所有官员都只能眼巴巴看着,一点东西都没分到。
走到门口,他将院门打开,所见的是杨荣、胡广、黄淮等人。
走出城门,热闹繁华景象立马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人走出的土路,以及远处延绵的军营。
“殿下,自然很痛。”汉王府长史杨成开口回应,朱高炽却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这个也不痛吧,我来试试看……”
杨溥见众人看向他,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是据理力争:“陛下与殿下,虽经营天下,多有事务,但从未催赶工期。”
鹤城城墙混凝土掺杂河石垒砌而建成,城内主干道四条,皆宽五丈,混凝土抹水泥而成,其余辅道八条,宽二丈,巷道三十六条,宽一丈,有干道、辅道商铺八百余处,民居七千余座,可见其繁华。
这样的气氛下,就连鹤城之中聚集了北征随军文官的住所都免不了压抑几分。
孟章看着王义和李失他们,笑着开口解释,王义也清楚点头道:“你要回渤海了吧,估计等殿下登大位,你就能调往京城了。”
《宗规》之中,合计有《卫禁》、《斗讼》、《诈伪》、《杂律》等八篇三十二卷,六百零六条。
此刻街上,大多都是从辽东迁徙,亦或者被流放至此的百姓。
“陛下……”
朱高煦将朱权移藩大同,主要是大同和北京之间有居庸关,即便日后宁藩作乱,也不会威胁到北京。
这里的热闹,和大明关内北方的一些城池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因为水源充沛,开发不久,这里就连城内都留着一些树林,并改造成园林来供人游玩。
“轻轻的打一下试试,我吃吃痛,日后便不犯了。”
朱权叫了一声四哥,这让朱棣更不好意思把他移藩到西北了。
见孟章询问,朱棣也放下手中奏疏,淡然道:“你选日子吧,大军五日后便南下,你想早走也行。”
孟章如此说着,朱棣也心思活跃道:“渤海没有什么敌人和战事,主要就是招抚,留你在这里太屈才了。”
胡广几人倍感头疼的开口,金幼孜虽然疑惑,但也侧过身子让了些身位。
“若是可以,臣弟想去关中、亦或者陇西之地。”
金幼孜弓马娴熟,因此朱棣比较亲近他,不过他不通军事,所以朱棣几次出征都是把他和其他文官丢在营地。
几人入座正厅,金幼孜与胡广坐在主位。
朱高炽脸色唰的白了,朱瞻基也磕磕巴巴道:“三分啊……”
朱棣交代着朱权,不忘关心起他的身体。
至于对南边开疆拓土的举措,他倒是挺支持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煦对南边用兵,往往都能收回军事成本,并且还能在几年治理后,使得当地为朝廷增添赋税,这是好事一件。
“对了!”朱棣似乎想起什么,对孟章询问道:“那渤海之地,还有多少女真人没有招抚?”
站在门口,李失忍不住调侃,站在他身后的李察几人纷纷笑出声,至于王义则是撇了他们一眼,随后道:
“都少说两句,最近这段时间比较紧张,都小心做事,别给人留下把柄,以此耽搁殿下的大事。”
“是!”李失等人应下,显然他们刚才也在讨论朱棣和朱高煦的问题。
“殿下重兵事,可用兵向来都是步步为营,每复一地,鲜有叛乱,很快便能恢复安泰,凡被朝廷兵马所复之地,未有百姓诟病朝廷,这如何不能说明殿下之英明?”
不过相比较朱高煦,朱棣对藩王的防备要更甚,他担心的不是宁藩威胁到京城,而是担心宁藩带着工匠,给草原带去火器的技术。
杨荣对边防要务十分熟悉,在他看来,对北边、西边的胡人和番人以防御为主便足够,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的去酷寒之地与他们决战。
“陛下……”听到朱棣这么说,四旬的赛哈智连忙跪下:“臣是陛下的人。”
漠东,鹤城(齐齐哈尔北部)城外,看着手中的《宗规》,朱棣表情有些复杂。
双方对视一眼,杨荣他们便作揖离去。
只是说了半天,他们也找不到什么毛病,而且朱高煦麾下的渤海派和新政派也不好惹,因此讨论了半天,除了发了些牢骚,他们也不能做什么。
朱棣询问朱权,朱权闻言也知道朱棣到底在想什么了。
解缙与杨士奇在时,由于算是好友,他还经常与胡广等人聚会,但解缙与杨士奇被下放后,他反倒不怎么参加聚会了。
《宗规》之中,连杖刑的杖都有标准,使用的是长六尺,宽大概在三寸,重量不超过三斤的大木板,木板打屁股的那面还有凸起一寸的石钉子。
在这里,柴火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各民族争夺土地资源闹出矛盾,从而引发叛乱。
金幼孜虽然也是江左官员,但不算什么地方大族,所以与众人交往实际上不算密切。
虽然被迁徙流放,但在这里安家落户后,倒也没他们想象的环境那么恶劣,也不过就是田亩产出比南边少了些罢了。
“我说老大啊,你这是几分力气啊?”
此时朱棣已经吃了午饭,见到孟章来找自己,便询问道:“城内没有乱兵闹事吧?”
朱棣摆手示意孟章退下,孟章也如他所愿的离开。
这些各种问题堆到一起,即便朱高煦没有毛病,他们也试图找出毛病来。
不过相比较他,朱权反倒更关心朱棣的身体,毕竟他们这一代的前几个哥哥都是三四十就薨逝了,五十二岁的朱棣,毫无疑问是二十多个兄弟里最高寿的存在。
如今瓦剌、鞑靼接二连三的遭受重创,七八年内是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你带他们先去,我有事情要去找陛下。”
鹤城城墙周长五里,城中百姓有二万六千余人,城外有十二个集镇,七十多个村落,六万七千余人口。
瞧着那刑杖,朱高炽玩心大气:“这东西打在身上痛吗?”
“陛下倒是未曾说过,但陛下的神态,恐怕……”
好在粮产虽少,但每年渤海都会通过水运,运送大批粮食来到漠东,将漠东三卫粮价稳定的同时,高价从漠东三卫收买粮食,送往海喇儿卫。
为了防止各藩王府偷工减料,朱高煦特意让人送来了一对刑杖,现在就摆在朱高炽的面前。
面对他的话,众人沉思片刻,纷纷开口道:“东宫确实善于理财,但……”
这里的亩产,比吉林、肇州等地更低,即便温室养出稻秧,可播种收获后,产量也不过实粮六斗半罢了。
虽然经过朱高煦内迁数十万色目、蒙古人进入河南、山西、四川生活,又迁徙十余万汉人前往陇西生活,将延安一带陕北百姓迁入关中,但当地的叛乱规模并没有比以前小。
在他们大部分人看来,似乎这次北征过后,永乐年号就要结束了,但对于朱高煦本人来说,永乐还能坚挺几年。
这次北征,朱权没有跟朱棣去前线,而是在鹤城负责运送物资前往前线的海喇儿城。
这次走来的人,是他的十七弟宁王朱权。
“我们先留个人等位置,剩下的送您回去再来,估计差不多刚能坐下吃饭。”
“人在军中便有军法约束,在民间便有律法约束,那宗室子弟也自然要有东西约束,臣弟不觉得《宗规》有什么问题。”
“之前老二说要把你移藩大同,你是怎么想的?”
“三分?”朱高炽连忙示意左右扶自己起来,揉着屁股道:
“三分力都这么疼,七叔都四十七岁了,杖三十不得被打死啊?”
朱权毕竟站在朱高煦那边,既然没有侵害自己的利益,那自然要帮朱高煦说好话。
“诶唷!!”
“这件事情……我还是回南京后再做决定吧,你明日先率王府护卫返回大宁好好休息,多照顾身体,日后我不一定能来北边看你了。”
“这群鸟人,又在讨论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
“倒也没有穷兵黩武那么夸张。”
一时间,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毕竟朱高煦又能打又能赚钱,整顿吏治和勤奋程度成正比,着实让人挑不出刺来。
对于吃了几个月军粮干菜的他们,现在能吃上新鲜的食材,便是对他们最大的犒赏。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