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吕宋开荒《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393章 吕宋开荒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393章 吕宋开荒

“终于到了……”
永乐九年正月,随着许多人异口同声的感叹,在大明内部苦练内功的时候,一艘船只也成功驶入了一个看上去并不繁华的海港。
这个海港很大,可它并不繁华,这点单从港口那许多空荡荡的船舶位便能看出。
足以容纳五十艘的船舶位中,仅有十三个船舶位有船只停泊,而那南北宽三里的混凝土码头上更是只有寥寥人影在走动。
“砰……”
伴随着脚下的船停入船舶位,甲板上的许多人纷纷看向了码头上的那个牌坊。
众人看向了依旧走官道向北的另外几支队伍,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街道上,马车来回奔走,许多商贾打扮的商人在城中忙碌。
他们的队伍在慢慢排队,城门背后便是一个粮仓,并有兵卒监管。
不过由于朝廷有限制,他们的家当十分有限,仅有衣服裤子与布匹、口粮等东西,类似家具之类的东西则是一律不许上船,都在上船前贩卖处理了。
虽说并不丰盛,但对于在海上吃了一个月冷饭的众人来说,却已经是这一个月来吃过最满意的饭菜了。
说罢,他舍弃了船长,开始与自己带来的十余名吏员交代事情。
他们等了许久,直到后方的人跟上,刘全开始带着他们向那前不久才被焚毁过的辅道走去。
“户主陆愈,大口一人,小口十人,领粮三十四斗……”
“大哥,你说我们三年能开出多少亩耕地啊。”
吕宋的移民并不算多,往往八九天能有一艘船便已经十分不错。
饭菜并不丰盛,不过就是一碗米饭加菜汤,配着些咸菜罢了。
“下次不会了,不会了……”船长连忙往那吏员怀里塞入一吊钱,那吏员见状也隐晦收下那吊钱,正色道:“下不为例。”
虽然石堡内明军只有十二人,但他们穿戴甲胄后想要击败这七十多名土人简直易如反掌,更别说官道上每个十里还有驿站,而驿站还驻扎有随时支援四方的百户兵力了。
陆愈一家比较幸运,分配到了紧邻石堡的一处土地。
整个码头都被围墙包围,只有一道可出入的城门。
那潮州府养济院的一群孩子里,年纪最大的那个十五岁少年郎也走入其中。
尽管只是三千料的马船,可随着百姓涌上码头,这艘看上去不大的船,却已经走出了近千人。
“许宣慰,稍许标下会调一头牛给这户娃娃的。”
“今夜就这样,你们各自把帐篷搭在自家门户上。”
各家见状,分别推出各家男人前往里面学习。
他们可以在乡镇和汉人一起开荒耕种,也可以进入吕宋城打工谋生,但大多数还是在三年的开荒生活后选择前往其它村子开荒耕种自己的田地。
“那就行。”许柴佬点点头,对身后管理牲畜的一名吏员道:“调头牛给这个娃娃,再给他们一笼鸡。”
好在时辰也到了黄昏,众人被安排进入移民临时居住的营地里,并在这里吃上了一顿热乎的大锅饭。
看天色还早,刘全便把这件事详细的告诉了众人。
“好了,现在说说规矩……”
刘全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作揖,而能被称为宣慰的,便只有吕宋宣慰使的许柴佬了。
刘全说罢,便用当地土人的语言,指挥着那些土人去自己的地址上居住。
“娃娃上前来。”那吏员唤陆愈上前,手把手教着他应该如何驱使耕牛。
待他驱赶牛车跟过去,刘全却拦住他道:“你自己照顾弟弟妹妹吧,这些有大人忙。”
在吕宋城外,耕地延绵十余里,河流纵横交错,许多光着膀子的百姓都在播种粮食,即便是那种不种地的人也能看出这块土地的肥沃。
“大小口的区分以十二岁为界限,有没有异议?”
等他回头看去时,刘全他们正在搬运一袋袋灰色的灰。
直到宣慰司改为布政使司,赋税才会按照布政使司的十税一进行更改。
“粮食你们不用担心,等会去领粮食的时候,是按照大口每月四斗,小口每月三斗进行发放。”
“学过就行,这是你的鸡笼,有十二只小鸡,你自己好好照顾他们,长大了不管是卖钱还是干嘛都方便。”
不多时,这些吏员便将这近千人领着走向了码头深处。
码头上,吏员皱眉质问船长,船长是个四旬汉子,闻言只能硬着头皮道:
“原本是两艘船,但是另一艘被吹断了桅杆,所以只能让我先载人过来了。”
走入平房内,里面的空间大约二分地左右,还算宽阔,里面桌椅板凳都有,足够容纳五十人入座。
“好了,我们走辅道去东河屯,从这里走进去差不多三里地就能到。”
前进路上,拿着一面“朙”字旌旗的刘全突然停下,对身后的陆愈等人交代起来。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好了,明日开始,你们各家妇孺掘出各家的地基,男人每日上午跟着我去河边拉河石,下午去树林砍伐木料。”
吏员一开口,这群拖家带口的平头百姓就好像经过训练般,条件反射的回应了起来。
“够吃吗?”少年郎面露忧虑,陆愈也吃不准:
“如果这地方和刘里长说的一样,每亩地头年就能产出八斗粮,来年一石,三年一石半的话,那应该够我们吃了。”
当他丈量出土地,拉好了皮尺后,刘全便会亲自动手撒石灰,而跟在他身后的妇女们便会按照刘全的要求,挖掘出两尺深的土壑。
就像平原上偶尔出现的那些树林一样,明明已经被大火焚毁多次,可雨季过后,它们又能生根发芽,冒出点点绿色。
这个家庭人数很多,足足有十一人,但其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六,最小的只有八九岁。
他们走入平房内,将所有人的性别、籍贯、年龄进行户籍造册。
他们在堆积满草木灰的荒地中央走过,刘全边走还边交代道:
坐在椅子上的官员念叨着刘全所记载文册上的资料,然后抬头看了一眼陆愈,诧异道:
“你这么小的体格,这三十四斗粮食怕是拉不走。”
三十四斗粮食有五百余斤,哪怕就是成人都得两个人才能拉得动,就陆愈这个身高不过五尺出头的体格,以及他身后那堆三四尺的娃娃想拉走这批粮食恐怕十分困难。
“每家占地一亩,来几个男人跟着我用皮尺丈量,撒石灰粉。”
十七个家庭中,大部分家庭都是有父母子女的,少数甚至是三代同堂,在其中,唯有一户显得十分突兀。
来到吕宋的移民,不管之前是什么身份,来到这里后都归宣慰司管辖,而他们的身份则是屯田民户。
“女人和孩子留下来,在撒过石灰粉的地方用锄头挖掘土壑!”
待做完了一切,城门这里的近千移民也饿的饥肠辘辘。
简单在野外扎了个营,休息了一夜后,翌日他们再度踏上前路,直至午后,他们的队伍开始分开,有的沿着辅路前往其它方向,有的则是继续走官道向北方而去。
刘全扫视了众人,见没人开口,他这才合上了自己的文册,并说道:“现在你们可以出去,然后按照家庭排队进来登记造册,我们村子的名字叫做东河屯。”
“今日起,我便是你们的里长了,我姓刘,名全,你们叫我刘里长便可。”
因此今日这近千人,便是当下唯一的一支移民队伍。
听到官员的话,站在一旁的胖子官员侧过头来询问,瞧见陆愈他们这么一个娃娃家庭,低头看了一眼文册,不由笑道:
年纪最大的一个少年郎开口询问,吏员听到是养济院的人,便也就不说什么了。
吏员走到了一个家庭面前质问,说是家庭,但看上去却十分迥异。
“我们也是没办法啊。”船长着急的解释,那吏员却抬手打断:
“算了,这次没出事情就不记过了,但下次还有这种事情,我一定会上报。”
虽然是开荒,但对于分家这种事情,却也不是随意选地址就可以分下去的,因为东河屯不远处的山中有土人,因此他们的房屋都不能单独建设,必须紧邻其它邻居。
搭好帐篷,将牛车上的粮食和农具、食盐转移到帐篷内后,陆愈便与自家弟弟妹妹们开始了休息,至于耕牛则是被王尧他们带到了石堡内圈养,只有等陆愈他们的屋舍修建好才会放出给他们。
“另外,关于奴仆这件事情,朝廷也有律法,一旦有汉家女与奴仆私通,二者皆处以极刑,检举者可获得被检举者一半家产。”
在石堡一旁,一条两丈宽的小河缓缓向南流动,远方依稀还能看到山脉,距离似乎不算太远。
“那个……大人……奴仆是什么?”
百余头耕牛,还有近千名身材矮小瘦弱的土人拉拽板车,在一支五十人骑兵队伍的监督下,与这近千名移民向北走去。
自我介绍完,刘全继续道:
“你们都是南下讨生活的移民,来到吕宋后,朝廷会把伱们安置在吕宋城北边三十里的一块荒地上。”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