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新年气象《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392章 新年气象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392章 新年气象

“叮铃…叮铃……”
寒冬腊月,随着牛铃声响起,被北方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川中,一座沿河城镇突兀出现。
此地位于渤海安东城与黑水城之间,北边是小兴安岭,南边是松花江。
放在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水驿,但伴随着渤海的不断开发,以及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这个曾经的小小水驿也发展成了松花江水运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
码头上,一个挂着“通河镇”的牌坊代表了集镇的名字,而这個小小的通河镇上则是生活着一千余口人。
虽然镇子小,人口少,但该有的东西却依旧不少。
一所足以容纳百来人学习的官学,一座码头集市,还有集镇四周那得以开垦的近万亩耕田便是集镇的所有。
“您慢点,路上有冰!”
“上个月,齐王在广州当街仗杀了三个百姓……”
在这个父母之命大于天的时代,即便他想要参军,只要他母亲不同意,便是连军队也不敢收他,更别说千里之外的国防大学了。
相比较李至刚常常以权谋私,只注重江南而不注重北方。
这还是他第一次看到厚达半尺的雪,所以拉着朱瞻壑他们便打起了雪架。
但凡是人,都会权衡利弊,毕竟他们的生活还很拮据。
只有耕牛生下四头牛犊后,这两头牛才属于他们。
刚刚上任的宋礼显然没有地域偏见,对于关外中学的报名之事,他十分上心,并在大朝会结束的第一时间找到了朱高煦禀告。
朱高煦打开一看,原本还算愉快的心情立马不舒服了。
“爷爷啊,您看看,您攒的这些钱粮,孙儿到现在还没用完呢……”
“五千七百二十七人……”
“小心别感冒了,大侄子……”
此外,张成山还与张王氏和张渤海说起了张渤海毕业之后的事情。
因此朱瞻壑虽然才九岁,但他已经十分独立了。
五岁的朱瞻圻抱住朱高煦小腿,朱高煦见状轻笑蹲下:“在这里与哥哥们好好玩,爹还有事情要做。”
至于张渤海自己也就读于官学,不过明年他即将毕业,所以他猜测他大哥信里应该是在说他毕业后的事情。
万一不给,那他们无疑又要浪费五年的资源。
“还是步子迈的太大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跟不上扶持一个孩子十年不劳作的水平。”
朱瞻基去云南的时候才五六岁,如今已经十一岁了。
在大部分官学学子父母看来,如果官学不是强制执行,如果不是官学毕业可以获得工作机会……
“娘,你什么时候出去的?”
“怎么不行?”张渤海反问张王氏,并对张王氏道:
“北直隶三地报名学子数量有多少,是否受到影响了?”
“快快快,打开看看你大哥说什么了。”
不过两兄弟的姓名随着张九郎在登州府成山卫加入渤海军,并在两年时间里学习文化后进行了更改。
扶着母亲进入主屋后,少年郎出来将火道打开,丢出七八根木柴后才合上走回了屋里。
朱高煦很清楚当下新政推行中不会有很贫困的家庭,因为他去年入秋时才调了关外十四万头耕牛入关。
就这些桌椅板凳的质量与木料来看,少年郎家条件显然要比普通人家要好,而事实也是如此的。
信中,张成山询问张渤海是否收到了镇上中学的招生通知,如果有的话,那不要犹豫,立马报名,并在开春后带着母亲前往安东府就读中学。
对于自家父亲,张渤海的记忆十分模糊,因此见自家大哥提起当年父亲的事情,他虽然有些难过,但也不会哭泣。
由于担心孩子们吵闹到朱高煦,去年开始郭琰便禁止孩子们前去春和殿打扰朱高煦。
若是河南与北直隶能复耕回两宋时期的耕地数量,那北方的农业经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之后只要继续加大煤矿、水泥、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北方经济即便无法与江南相比,但也不会比西南差到哪里去。
“如今官学学子数量已经饱和,那么就得想办法从数量提升为质量了。”
张王氏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在这个只能书信联系的时代,远在千里之外孩子的一份信便是她们最渴望看到的礼物。
官学要强制就读,这没有办法,可中学没有这种限制。
“我有些想去参军。”面对张王氏的话,张渤海不情愿的开口,不过张王氏闻言却立马变脸:“参军不行!”
折色下来,朝廷财政收入接近三千万贯,平均每个百姓贡献四百文的税收。
“要不……还是给爹处理吧。”朱高炽担心朱高煦弄得太狠,让诸藩人人自危。
不过相比较万千新政学子,张渤海这种还有选择的人无疑是少数。
“如果我能当上百户官,那大哥和我的子嗣都能享福了。”
这样的政策将会持续三年,而三年后这些百姓手中也有了自己的耕地,即便朝廷不发粮食,他们也会自行开荒。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摆了摆手示意宋礼退下。
张渤海据理力争,并且为了安抚张王氏,他也搬出了官学的教习:“教习他们说了,前往国防大学,一旦毕业就可以担任百户官。”
朱高煦释然了,毕竟后世建国初都不敢保证让所有小学毕业的孩子读上中学,更何况这个时代的自己。
路过朱瞻基身旁时,朱高煦伸出手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随后便越过他走入了乾清宫内。
加上木柴资源丰富,因此在官府帮忙修建集镇后,所有集镇与农村不管是用夯土修建的院子,还是混凝土修建的院子,基本上主屋和两间耳房都有单独的火道与火墙。
“这有什么好主持的?”朱高煦闻言扫视了一圈,发现朱高炽忙着吃,朱高燧忙着看舞女,张氏、郭琰估计去坤宁宫照顾徐皇后了。
半个时辰后,他出现在了乾清宫外,隔着老远便听到了朱瞻壑那刺耳的笑声。
他走回了院里,清扫了积雪后便见到了穿着大棉袄,激动从码头走来的一个妇女。
“老二你来了?来来来,坐下一起吃。”
朱高煦有些得意,同时也不免想起了大手大脚的朱允炆。
在他看来,每十亩能收一石粮就已经十分不错了。
倒是朱瞻壑不断往他身上扔雪球,但他一点都感受不到。
那他们也不会让所有孩子就读官学,而是只会挑出自己喜欢的孩子去读书。
家里的田地反正已经出租给了旁人家耕种,眼下只需要归还衙门的那两头牛就可以前往安东府。
想到这里,朱高煦正准备坐下和朱高炽吃饭,却不想殿外的亦失哈快步走了进来。
今年毕业的二十余万学子中,大部分学子的父母并不开明,许多父母都认为官学读完就已经足够,毕竟谁知道中学五年过后,朝廷会不会给分配工作机会。
少年郎名叫张渤海,主位背后的灵位就是他的父亲张九郎。
朱瞻圻因为母亲是张奉仪的缘故,因此很少能看到朱高煦,一见到朱高煦便凑了上来:“爹……”
相比较他,朱瞻壑压根没往这边看,毕竟他是朱高煦第一个孩子,所以受到的教育也比较多。
“就当下来看,恐怕截止报名结束,中学学子不会超过三万。”
张渤海见状想说什么,却只能看着卧房关上的门独自叹气。
因为他很清楚,大明的官员胥吏并非没有贪腐,只是贪腐的事情没有检举到他面前罢了。
站在春和殿前,身着朝服的一名年纪五旬左右的大臣作揖禀报,而他便是刚刚上任的礼部尚书宋礼。
得亏自己动作快,要不然朱允炆手快继续给江南免两年税,自己就真的得抓破脑袋搞钱了。
张渤海的大哥叫做张成山,兄弟二人原本的名字很简单,一个叫张大郎,一个叫做张二郎。
“不过娘说正旦不止他们两口气要过,儿女也得过,所以还是得热闹点才行。”
在张渤海他们的眼中,正六品的百户官便是十分了不得的大人物了。
不过要是按照正常的粮食亩产和十税一的税收,那光凭土地上的粮食税收,大明就应该到手七八千万石,折色近三千万贯。
张九郎是山东人,在渤海军打下登州城后入伍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大头兵。
“若是特别贫困,那便迁徙其前往关外或安南、贵州,发放耕田给他们。”
“您想想,那是百户官,正六品的百户官。”
少年郎诧异询问,那妇女见自家孩子已经起床,连忙加快脚步。
因此,张渤海不要有太大压力,可以前往安东府就读五年中学,日后出来肯定比张成山有前途。
“爹他是烈士,我们是烈属,按照朝廷当初给的条件,我们家这一代可以推举一个人前往南京就读国防大学。”
朱瞻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便撒开了手,可脚步依旧跟着朱高煦往乾清宫走去。
朱高煦翻看着各府的报名人数,微微颌首间也对宋礼安抚道:“这个数量已经不错了,毕竟这还只是关外。”
“倘若关内的新政各省也跟着执行,那五六年后的中学学子数量恐怕也不会低于五十万,历年毕业者不下十万。”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