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离经叛道《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337章 离经叛道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337章 离经叛道

“放!”
“轰轰轰——”
永乐三年腊月十七,当南京江东门的礼炮声作响,一艘艘龙舟驶入船舶位。
在礼炮声中,在京数千官员山呼万岁,迎来了消失近一年的永乐皇帝。
龙舟上,身穿常服的朱棣走下了船梯,并等待徐皇后下船后,扶着她先一步上了大辂。
“儿臣恭贺陛下凯旋而归!”
“臣等恭贺陛下凯旋而归……”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颔首:“十万余六千余人,不过其中十六岁以上的只有六万余人。”
“那辽东的学子呢?”朱棣询问到了关键,那就是相较于渤海外,数量更多的辽东学子。
“军屯籽粮相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下降的规模也不大,依旧有二千余六十四万石之多。”
朱高煦还一脸迷糊的想着老头葫芦里卖着什么药,就见朱棣坐在旁边,表情忧国忧民:
借着这个机会,朱高煦将自己派遣蹇义去四川,准备将四川作为南方新政试点的事情说了出来。
“那条山道我看了,一路基本都是河谷,只需要几百人慢慢修个三五年,就能直接修通到漠北东部。”
如果不是担心粮草不济,他都准备去收拾阿鲁台了。
就拿这一份功绩来说,日后他即便下去,也能在他爹手里讨个好。
“爹……”朱高煦无奈道:“您再留郁新,过两年就得看他累死任上了。”
朱高煦拿出了《鱼鳞图册》,朱棣也接过翻看了起来。
面对众人,朱棣却没有什么高兴的表情,而是直接抬手:“都平身吧。”
“我和郁新估计的是,国朝大概还有一千万的隐户,甚至更多。”
他现在希望的就是太学学子成长起来,然后作为大明不断进步的最高学府来带领大明的教育体系走回正道上。
“儿臣知道百姓养不起,但百姓如果能养起一个,那便是全家吃喝不愁。”
提起土地,朱棣也表情渐渐凝重起来,并对自己这次北巡的经历和调查结果说出:
“你那新政办的不错,俺倒是觉得可以在日后推广开来。”
朱高炽老老实实的回答,朱棣瞧着他那窝囊劲就气不打一处来,但一想到老大本来就失了太子的位置,也不好逮着他一個人骂,所以干脆把目光放到朱高煦身上:
“老大没权我就不说他了,你手上有权有兵有粮,不经过我就准许了郁新的辞疏。”
有的时候朱棣都十分怀疑自家老二是不是换了一个人,如果说性格变化还能用浪子回头来解释,那脑中学识,以及那种超脱于这个时代,甚至连朱棣看来都有些危险的想法就让人无法解释了。
朱棣疑惑看着朱高煦,可朱高煦却道:“这么做是为了让四川尽快恢复到两宋时的繁华。”
当下的四川,等于除去川西的四川加重庆和贵州、及云南滇东北地区。
“你相信爹,迁徙三十万人去漠东,三年后爹就带着十万大军去把鞑靼收拾了。”
面对朱棣的担心,朱高煦一句话让朱棣这样的人都忍不住口干舌燥。
按朱棣的说法,十年后朱高煦就可以登基即位了。
“等鞑靼和瓦剌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安南也稳定了,到时候俺也差不多五十二三了,你也差不多可以着手登基即位了。”
“对对对……”朱高炽又是跟着频频点头,朱棣瞧着他那模样就来气,指着他鼻子骂道:
“对对对,对什么对?”
“儿臣告退。”
“二十万也可以,就是五年太久了。”朱棣一听朱高煦什么都商量好了,立马就不乐意了。
“这三万人除了要在当地充当官员胥吏,还需要走山访水,把各地废弃的水利情况都记录下来,带着百姓们将这些废弃水利重新梳理修葺。”
不过面对他的话,朱高煦只能双手一摊:“今年需要移民的地方太多,花销太大。”
“安南的治安战,西南的改土归流,还有您老人家的漠北征战,以及陕西、北平等地的鞑官、色目官员叛乱。”
“儿子这边有好消息与坏消息和您说。”
朱高煦与朱棣对视,可朱棣却迟疑道:“以利驱使,也容易被其所害。”
“五年内陆续移民二十万,也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漠东的同时,还能让漠东不对朝廷造成的压力太大。”
朱高炽见状立马用手肘杵了杵朱高煦,鸡贼道:“老二,爹这是怎么了?”
“反正儿子觉得闹事不可怕,只要我们自家人没出问题就成。”
今年的大明朝,基本没有什么进项。
“对日市舶司今年收入折色为一百八十六万贯,西南官矿折色为二百五十五万贯。”
这笔钱看上去不多,却是一两亩地的收成。
“老二,爹我已经快四十四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几个年头。”
朱高炽见状连忙作揖,转身便一路快走,走出了武英殿内,身手堪称矫健。
“俺对河南、北平、山东的百姓做了个对比,朝廷给三省百姓定下的定额田赋都不高,算上杂项也基本不超过十五斤。”
只要维持住清廉的班子不倒,维持住朝廷的财政情况,那朝廷才会有足够的钱粮去改善百姓的生活,才有可能让百姓们过得越来越好。
“到时候,俺点个十万兵马,走那官道前往漠北,趁机把鞑靼给收拾了。”
“至于耕地数目,地方上的变化应该不大,主要是耕地的质量不好判断。”
朱棣表现的不是很高兴,但也看不出他是不是在生气。
单从他的做法来说,很值得钦佩。
朱高煦这么说听上去有点谦虚,毕竟光辽东和山东二省学子就九十万,足够取代数万胥吏和上百万的里长、粮长等村官。
“下西洋舰队那边,郑和他们招募补充了水兵,已经在半个月前出发,估计过几日就会抵达占城。”
见朱棣有些犹豫,朱高煦倒也没有追着解释,而是在说完后便起身作揖,缓步走出了武英殿。
天下那么多百姓,有多少人能在吃饱饭的同时拿出一两亩地的收成来养活一个学子。
“这东西您也怪不到我身上,朝廷吃下了那么多地方,打仗打的多是正常的,不信您看看《鱼鳞图册》。”
朱棣感叹着,同时心中升起自豪感。
等他一走,朱棣立马就伸出双手,把朱高煦按回了位置上。
“你是怎么做到睁眼说瞎话还不脸红的?”
“土地的问题确实是。”
瞧着他到来,朱高炽和朱高煦先后起身准备作揖,却不想朱棣直接站在殿内,目光不善的看着他们俩:
“瓯宁王府被焚的事情我知道了,是你们自己说,还是我帮你们说?”
瞧见首本文册上的《黄册》后,朱棣眼前一亮,立马坐回了椅子上,将这些文册逐一翻开。
朱高煦对于耕地数量是没有太多质疑的,毕竟八千万人撑死也就人力耕种四亿亩耕地,算上其它畜力的话,五亿亩倒也能勉强。
这番说辞有些牵强,毕竟生产力在这摆着。
“鞑靼和瓦剌两部确实要难打些,但也不是不能打。”
可问题在于他们本身就是朱高煦揠苗助长的培养起来的“速成教习”,许多人自己的知识都不够巩固,一直采取这个办法维持下去,那肯定会出现路子走歪的事情。
这么来看,九十万人并不能支撑很久,况且这九十万人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教习。
“这六万学子需要留下三万在山东教学,剩余的三万则是派往四川。”
朱棣不懂教育体系,但他知道百姓的情况。
按照当下的价格来说,一个学子上一年的学,在纸笔砚墨上就得投入三五百文。
“兴许是因为你不让他北征而生气。”朱高煦也摸不着头脑,但这不妨碍他逗老大。
想让一户百姓培养一个十年不事劳作的学子是很困难的,虽说大明的官学不用学费,朱高煦口中的中学大概率也不需要,但问题不是学费,而是纸笔砚墨等费用。
“俺这次北征收复了漠东,也发现了一条可以开辟前往漠北东部的山道。”
“这件事情,俺还得再好好考虑考虑,你先回东宫吧。”
“你这国是怎么监的?”朱棣不敢置信的看着朱高煦,毕竟在他看来朱高煦可是理财能手。
他走到一旁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然后回头看向朱高煦,抱怨道;“你把兀良哈削弱太多,俺这次北征兀良哈没有太大意思。”
“三千五百万石的定额不变,今年的户数达到了一千一百九十六万余户,七千余二十四万余口。”
朱棣对蹇义记得清楚,主要还是蹇义在洪武朝就以清廉闻名。
朱棣双手撑腰,示意朱高炽先走。
“老大,你先去乾清宫看你娘。”
“扣去留存和维护,能运抵南京的有三千九百万石,六百万贯。”
“老二只是秉着公道说话,我们哪敢对付您啊。”
“是不是觉得当了汉王就了不起了,还是觉得老二护着伱,你和老二联手就能对付你爹了?”
朱高煦说着自己想法,可朱棣听后却皱眉道:“按照你的说法,这官学和中学读完就十年了。”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