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侧卫进化论《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647章 侧卫进化论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647章 侧卫进化论

首次飞行测试,一切顺利。
凯旋的宋尚才自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毕竟,无论设计师在纸面上付出了多大努力,最终在一线承担巨大风险的,还是试飞员们。
一众涡扇10和歼11WS项目的负责人轮流和他拥抱。
不过,轮到常浩南的时候,怀里还捧着一束花的宋尚才在例行寒暄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开口道:
“常总,刚才爬升到16000米之后,实在是很难控住飞机了,平飞还勉强,只要稍微做个动作,机头指向就完全不听使唤……”
自然是非常好。
制约涡扇10生产速度的是热端三大部件——涡轮盘、涡轮叶片和燃烧室内壁。
“这样等个几年,到涡扇10的生产效率提高到足够供货的水平之后,就可以顺利过渡到全面生产新改进型……”
“另外,就是通过动态调整飞行过程中的燃油使用顺序和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飞机重心的有效控制,顺便也在机头部分增加了燃油冷却系统的流量。”
一直在给常浩南当副手的刘永全用一支笔指了指幕布上面的推力曲线:
“其实在14000米高度的时候,AL31F的推力数据就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就现有条件来说,这基本已经算是最稳妥的生产规划了。
常浩南此时的心态那是相当之好,毕竟涡扇10所涉及到的并不只是这单独一个项目,而是以点带面的破局关键。
……
不过定量上,在换发之后,歼11这个进气道的表现确实超出了常浩南的预期,以至于在高空、亚音速状态下,涡扇10的推力表现甚至比预期更好。
一个人,同时负责两个国家重点型号……
“……”
这个问题,他也有些头疼。
这次开口回答的是已经在112厂驻场近两年的姚梦娜:
“再者说,这次试飞没完成的根本原因是咱们发动机的性能太好,又不是啥丢脸的事,以后你要是有机会写個回忆录什么的,记得把这个事着重描述一下就行。”
姚梦娜也趁机盯着常浩南瞅了一会,不过也很快就继续了刚才的回答:
“不过根据黎明那边的生产计划,他们小批量试制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6-24台发动机,考虑到改方案之后的歼10必须用涡扇10才能推起来,所以能留给我们的配额肯定是不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涡扇10相对AL31F在推力响应层面的优势是速度和高度越大越明显,并且推油门时比收油门时更明显,如果在6000米以下的中低速度段,甚至可能被后者反超,当然,这还需要后面去无人区进行中低空试验之后才能确定。”
简单的一顿午餐之后,从飞行记录仪里面获取的试飞数据便已经被导入到了电脑中。
只可惜歼8C才到现在也才当了两年的小甜甜,恐怕再过两年就得变成牛夫人了……
有限改进型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能跟歼10争夺空军主力型号位置的,还得是正儿八经的歼11B。
至于用系统强开一条电化学加工的科技树……
但这话既然出自常浩南之口,还是由不得大家不重视。
因此他非常干脆地摆了摆手:
可以说是性价比拉满了。
一次飞行,满足三个项目组的要求。
常浩南听着对方的介绍,心中对此颇为满意。
包括宋尚才,也明显轻松下来。
这句话,算是给112厂这边喂了一颗定心丸。
因此坐在对面的刘高卓一脸正色地回答道:
“我们跟苏霍伊那边的工程师一起,在蒙皮部分加大了复合材料使用量,减轻空重的同时,也把一部分重量分给结构件,再结合更加细致的飞控系统,基本算是解除了飞机在特定速度段内的过载使用限制。”
紧接着,负责飞控系统设计的十一号工程副总指挥刘高卓换上了另外一张幻灯片:
现在飞行试验一切顺利,虽然后续还有不少科目需要完成,但已经可以期待华夏空军主战装备的新一轮升级了。
601所负责编写飞控程序的工程师则跟常浩南等人一起,等待着获取试飞数据,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介绍完生产计划之后,姚梦娜重新抬起头看向常浩南,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
“这个方案如何?”
从定性角度来讲,涡扇10在飞机上的表现跟高空台的模拟测试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就飞机本身来说,目前唯一的障碍就是新型机体后半部分的框架结构件从拼焊工艺变成了一体化锻压工艺,所以得等到7万吨模锻压机投产之后才能造出来。”
“并且,在推力调节的速度上,前者也比后者平均要快55%,换句话说,只需要后者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整个推力变化过程。”
“再往后面,关掉加力、同时结束试验状态之后,两台发动机在中间推力状态下的差距还要更大一些,所以在飞控系统的自动操作下,涡扇10通过降低大约30%的转速,实现了跟右侧发动机的推力平衡,也跟试飞员同志报告的情况接近。”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