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把控舆论《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84章 把控舆论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84章 把控舆论

“呜呜——”
似乎是朱高煦在庙堂的呵斥起了作用,接下来的几日里,弹劾吴高的人数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来到洪熙四年岁末,两京铁路最终修抵应天府江浦站。
两京铁路的通车毫无疑问代表着南北沟通的进一步加深,这是除京杭大运河外,第二条能沟通南北的快速通道。
不过相较于京杭大运河的水运,铁路的速度比其快了三倍不止,所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更多。
尽管当前的火车票价并非一般百姓能负担得起,但对于商贾们来说,南北商品快速流通带来的利润更为丰厚。
例如布匹,原来从江南与北平做一次生意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跑一趟运河能赚取三百贯。
随着散朝,大明每季度刊发一次的《大明报》也开始八百里加急送往地方。
当然,这个回报率与实际的河南土地回报率实际上差不多。
同时,他也对胡纶吩咐道:“知道了,你盯着就行,下去吧。”
相较于朱元璋,朱高煦的经济手段无疑更高明,债券是他向民间募集资金的手段,而报纸则是他控制民间舆论的手段。
郭资擅长管理钱粮,但用朝廷的钱粮做买卖这种事情他还真的没想过,如今经过朱高煦点拨,他这才恍然大悟。
有些东西随处可见的时候无人珍惜,等它有了稀缺性的时候,所有人便会像闻到血的鲨鱼般蜂拥而至。
“孟懋确实是千户官,此前跟随王戎前往燕然城,队伍井然有序,还被王戎上疏夸赞过。”
不少人虽然觉得奇怪,但只觉得是国债太火爆所致,于是纷纷将资金投向了定期三年的国债。
不得不说,这群人精在算计这方面,还真是世界无出其右者。
四千多万人口每日所需的煤炭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现在江南成材的树木少之又少,树林更不用多说,哪怕多山地的福建都是如此,更别提江南了。
不多时,他又补充一句道:
亦失哈以为他不喜欢这种子嗣培养方式,故此道:“要不要提醒一下?”
“去岁,朝廷自户部支取二百八十三万贯,岁末需要兑国债一百二十万贯,连带利息十八万贯,合计一百三十八万贯。”
“有点理由,主要是昆仑洲的事情。”
洪武年间煤炭每百斤一百三十文,而江南能提供工作的岗位并不多,每天如果都想吃上热饭,一户人家每年起码要用一千三百斤煤炭,也就是一贯钱。
郭资与黄福早有准备,故此连忙作揖。
“去岁,朝廷田税、商税、关税、矿税合计折色为四千六百二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七贯。”
洪熙五年正旦朝会上,户部尚书郭资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各项情况。
田价虽然涨了,但产出却并没有太大变化,毕竟河南的水利在洪武年间就十分重视,水利带来的粮食产量早就落实了。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闻言不假思索道:“眼下已经修抵怀安县,并一分为二,一路向河套,一路向太原修建而去。”
定期五年、定期十年的一千五百万国债刚刚开盘便被购买一空。
一亩河南上等田,每年最高产也不过亩产二石,贩卖后能得到七百文。
同样,如果购买朝廷原本发行的铁路国债,那只需要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投资回报率是土地的250%,简直不敢想象。
只要民间适应了国债,并从这次国债连本带利兑换享受到好处后,那么大明发行的三千六百万贯建设国债就不愁没人买。
“商人们会用钱做生意,难不成你就不会了吗?”
“如今修建铁路,铁路沿边百姓都十分富裕,而北方缺粮,南方缺牛羊,这便是你可以做的生意。”
不过在此之前,这国债的利息还得调整才行,不然百姓大量买入会导致朝廷支付不起这5%的高利息。
哪怕只有一千万人需要煤炭,那每天也是三千万斤的购买量。
可现如今,随着火车修抵大同境内,煤炭也开始一车车向南运输。
以前运一百吨煤炭走船或马车南下,一百里成本十二贯。
只要民间开始炒国债,朱高煦就可以立马发行利息更低的其它国债,从大明中产阶级手中获得大量他们窖藏的金银铜钱。
“这笔钱用来买卖物资,惠利铁路沿边百姓,难不成还赚不回一点利息钱?”
随着两京铁路的完工,户部的负担也轻松了许多。
郭资如此说着,朱高煦闻言便继续道:“你手里掌握着天下衙门,难道不会让他们拟铁路沿途的物资及物价表给你,然后南北买卖吗?”
在经过殿门的时候,他与郭资四目相对,各自颔首打了招呼后便各自忙碌去了。
普通的百姓不知道一千五百万贯的五年、十年国债去向,但朝廷可不能不知道。
郭资将大明的财政情况全盘而出,由于大明的国债是三年制,而今也刚好发行三年时间,所以连本带利需要偿还一百三十八万贯。
如此一来,即便有中间商贾经手,江南百姓却依旧能得到实惠。
如今是洪熙五年,大明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二十二年,全国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七年。
郭资只觉得嘴里苦涩,朱高煦却轻笑道:“你啊……”
铁路国债朱高煦是不准备发行了,这本来就是用来吸引第一批百姓投资的噱头。
“只有让钱流通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这点你看过我的书,应该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我便不过多干涉了。”
亦失哈轻笑着双手将奏疏呈上,朱高煦也接过奏疏一目十行的看完。
郭资作揖表示赞叹,朱高煦则是颔首道:
“你是户部尚书,要做到的就是钱能生钱,如此一来,银行的储蓄和国债才能长久下去。”
“不过两日时间,一千五百万国债便被抢购一空。”
随着大明朝的人口不断膨胀,地方上的田价越来越高,投资土地的回报见效太慢。
黄福说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朱高煦闻言颔首道:
“元宵过后,漠北、京津、四川、中原四条铁路同时开工。”
早在朱高煦推行国债的时候,他就想过会有这么一天。
不过河南是河南,其它地方是其它地方,如果真的要写回报率低的地方,那朱高煦毫无疑问可以写江南的土地回报率偏低。
“在此之前购买的,依旧按照三年连本带利兑换债券的政策兑换。”
现在朝廷的铁路货运成本实际上是满载每百里三贯,也就是说,满载二百吨煤炭的情况下,把煤炭从山西运抵江南,算上搬运的人工也不超过一百三十贯,而以每百斤七十文的价格贩卖后,朝廷能每趟车赚十贯。
“除此之外,南边的糖和北边的皮毛也是生意,更不用说煤炭了。”
开疆拓土固然重要,但民生为本也必不能少。
一时间,悔恨充斥着这群人的心理,不少人不断追问国债何时重新发行。
“银行里的储蓄,我准许你动用三分之一,国库留存一千万贯便足够。”
“洪熙五年正月初一,大明银行储户三百四十六万三百五十七,储蓄四千五百二十五万三千六百四十七贯五百三十七文,国债发行三百五十六万四百二十三贯,需支利息十七万八千余贯。”
胡纶将自己收集的情报通通告诉了朱高煦,朱高煦对此虽然不感觉意外,但对于大明这群人精的眼光还是比较佩服的。
国债发行的奏疏是二月初二朱高煦签订的,同时债券也被下发全国二千四百家银行。
尽管利率的降低让百姓和官员们不满,但当报纸刊登出来的时候,全国大部分中产阶级还是蜂拥向了银行。
民间不乏奇人异士,自然有人能看出这一点,但他们没有传播自己声音的途径,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接收到自己给出的声音,并被自己的舆论所引导。
见状,朱高煦又吩咐询问了六部的其它事情,末了在一个时辰内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最后宣布散朝。
这看似不多,可如果朝廷每天从大同发一百趟运煤的火车,并且沿途贩卖给各个城池,那成本还能再往下降,获利也更多。
他们的理由是如此,但实际上他们所想的不过就是从国债中分一杯羹罢了。
北方的牛羊煤炭能快速运抵江南,南方的粮食布匹则是快速送抵北方,两者商品相互往来,进一步加深了南北沟通。
“如今,国库及天下常平仓之中积存折色尚有二千六百三十五万贯,另有不可动黄金四百五十八万二千五百四十两三分九厘。”
“长子从军,次子从政,难怪孟章会头疼。”朱高煦摇头将奏疏放下。
所谓与民争利在朱高煦看来就是迂腐之见,如果与民争利的钱都用到了百姓身上,朱高煦就不相信百姓会觉得朝廷赚钱有错。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指点。”
因此在京官员等于提前两個月知道朝廷会发行债券,而两个月时间也足够他们准备大量现金。
郭资如此说着,朱高煦却开口道:“这笔国债既然筹齐,那便是时候开始开汉铁路和湖广铁路,以及滇越铁路的修建了。”
况且他只算了产出,而没有算土地增值。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