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解缙案《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45章 解缙案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45章 解缙案

“来了来了来了!”
“我看看!”
“这就是【大明报】啊?”
“看看上面写了什么?”
几日时间很快流逝,江宁中学七班之中,随着朱瞻壑拿着【大明报】、【南京报】出现,班级内的同学们瞬间便围了上来。
江宁中学内的学子大部分都在十五六岁,年纪在十五岁之下的,基本上都是新政较早的学生。
刘褚和朱瞻壑的话让四周人唏嘘:“那岂不是说,就算没有豪强富户,也顶多就是人均四亩耕地?”
“还真是一千三百多万亩,不过其中有三百多万亩的坡地,产出很少,只能种点粗粮和蔬菜。”
【福建布政使司上奏黄册,户数六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二口,口数三百二十万六千四百五十口,连续十三年人口持续下降】
【江西新政推新遭遇豪强富户阻碍,豪强富户煽动百姓,造成十四场军民冲突,波及上万人……】
有些人乐观的想着,朱瞻壑则是继续向下看去。
就进度来说,广西改土归流的进度恐怕要比江西新政更快,毕竟广西夏秋两季最难打,反倒是春季和冬季比较好打。
“对啊,所以我才说人少点好。”刘褚啧啧几声:
“如果不是南洋和交趾疟疾太吓人,估计福建好多人都要出去外面生活,毕竟那些地方开的移民条件太丰厚了。”
此时大明大部分人还不知道金鸡纳树皮的事情,这件事只在广西和庙堂传播比较广,因此瘴气和疟疾在他们看来就是患上就会死人的绝症。
男人们站在街头巷尾,几人一份讨论报纸,而报纸在外售价则是五文一份。
“我听说福建只有一千三百多万亩耕地,是不是真的?”
“这两件事做好后,要么就是开发吕宋的金矿和铜矿,要么就是开采日本的银矿,总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我所处的晋江还好,反正生活在内陆的那些是挺惨的,听我爹他们说,早年的时候,内陆府县的百姓,一户七八口人只有两三亩地,根本不够吃。”
“云南向孟养方向还有许多玉石矿,可滇南地区依旧是土民多,汉民少。”
几十万人口的一时之痛,将会换取四川重振天府之国的繁荣。
浙江牵连的人口,则是会极大充实交趾、吕宋和旧港,云南,让这些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地。
“这笔钱,如果父亲需要,那便交给父亲也行。”
“大明报社今日报纸获利一百四十贯三百五十二文,每份报纸盈利三文,广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贯。”
只要限制好皇帝从国库中掏钱,内帑完全就可以作为皇帝收买民心的利器。
刘褚想法比较激进,但对于他的话,众人却没有太多怀疑,毕竟刘褚的父亲是福建布政使司下辖经历司的经历,了解的情况肯定比他们多。
虽然都是同窗,但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成绩不行,但政见却值得一听。
得知消息的纪纲宛若疯狗,将所有试图弹劾他的人,不论是官员还是吏员,亦或者只是生员和举人都不曾放过。
“至于云南,这次稍微迁徙一些来充实滇东南人口,具体的得等到浙江新政才行。”
朱高煦提出自己的建议,尽管这个建议很容易让天家在日后成为全国最大的资本,但皇帝做资本起码还会在国家存亡时掏钱出来,官商资本想掏钱就困难了。
“缉捕犯事官员、胥吏二千五百九十人,暴民四万六千二百四十七人……”
“这后面有介绍啊……店铺商品宣传,招募信息宣传等就是广告。”
这样的速度并不快,因为这只是开始,而九江府也没有推行结束。
即便价格如此,许多人却还是购买了两份来尝鲜。
“当初我父亲他们就被土司怂恿去抵抗朝廷的军队,说朝廷的军队到来后会抢夺我们的土地、牧群,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和土司上战场,并且死了不少。”
听到刘褚的话,朱瞻壑若有所思,而此时上课的钟声也响起,众人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报纸》上挪开,各自回了位置上,等待上课。
再往下看,基本就是经济类的内容,例如哪里兴建水泥场、矿场、炼铁场,纺织场,还有就是昆仑洲发现大量金矿,前往当地的淘金者数千上万,以及交趾、吕宋、旧港、大宁等地的移民政策。
“刘褚,你们福建怎么回事?下降那么多人口?”
别的不说,单单万历的定陵就花费了八百万两,皇子册封更是耗费上千万两。
“新政之中的教育体系对朝廷的负担很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来支持,那这个教育体系并不能很好的继续维持下去,兴许几十年后便会被裁撤。”
一节课上完,郭绍找到江淮小声询问道:“你觉得朝廷的方向是什么?”
不多时,他们便离开了教室,而与此同时的南京城街头巷尾,也充斥着讨论《大明报》和《南京日报》的百姓。
报社的事情,朱高煦并没有走朝廷,而是走东宫的国营路子。
“除了正常十分之一的商税需要上缴,加上当下七万多贯的俸禄和三万贯的马料支出,皇家每年净收入三十万贯左右。”
“要说我,最好迁徙出去多些,留二百万人就足够了。”
朱祁镇在历史上赈灾次数很多也很大,但问题许多灾情本就是他处理不当扩大,而后连忙找补,动用内帑的次数并不频繁。
“收拾完广西的土司,接下来应该就是云南的土司了吧?”
朱棣皱了皱眉,他看过江西的奏疏,当下被怂恿而与官军发生冲突的百姓足有两万余人,这两万余人身后可能是两万户家庭,十几万人。
亦失哈咽了咽口水,将这串数据告诉给了朱高煦。
在这个十五六岁就担负家庭重任的时代,少年人们最大的兴趣爱好自然与家国大事有关。
朱瞻壑询问刘褚,刘褚诧异道:“郭壑伱连这个都知道?”
“以儿臣估计,等日后各省报社先后建立起来,报社每年收入应该不低于五十万贯。”
“类似报社的产业,此前没有,那皇家掌握倒也不算与民争利。”
与喧嚣的七班一样,各班都有人去买了《报纸》前来讨论。
“那就太多了,而且朝廷没了利润,自然也就不会维持海外宣慰司……”
“冲突在不断加剧,但尚在可控范围以内。”朱高煦解释道:
“这些参与了冲突的人,我准备借助这个机会将他们流放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在那里,报纸上记载了元谋土司和阿迷州土司的叛乱,黔国公的弟弟沐晟率兵二万平叛阿迷州,都督佥事王瑄率兵从蛮莫班师干崖。
相较于适合吹嘘的《大明报》,《南京日报》对于南京百姓来说,毫无疑问更有价值一些。
“这钱都是从你东宫出,日后这报社盈利也是你东宫赚,那朝廷就什么都赚不了?”
当然,给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摊小贩也不可小觑。
朱棣交代一声,朱高煦也缓缓起身作揖:“父亲放心,儿臣有分寸。”
买报纸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比较殷实的人,而他们买报纸来供众人阅览评论,就是想通过评论找到一些有政见的人才。
至冬月,江西的冲突才渐渐变少,而此时江西所有监牢几乎都被关满,一些军营甚至改造成了监狱。
“方向?”江淮皱了皱眉,随后才道:“朝廷的方向与天子有着密切关系,当今的天子与东宫倾向与报纸上一样,接下来几年应该都是对内推新行政,对西南进行改土归流。”
一名皮肤黢黑的西番学子询问朱瞻壑,朱瞻壑摇头:“没什么区别,对西番是对土司改土归流,对江西则是对违规操作的富户豪强查收土地,将土地均分百姓。”
“那我懂了。”西番学子点了点头,四周人纷纷看向他,他也解释道:
吃完饭后,朱棣用泡茶漱了漱口,这才开口道:“江西的事情如何了?”
“早早安排迁徙的舟船和驿站吧。”
遇到朱棣这种把内帑敞开的皇帝还好,中枢要用钱也能及时取出。
想要做大市场,那就得等到蒸汽机进入工业行业才行。
朱高煦爱民,但他也知道什么事情必须得做。
时间来到腊月初一时,纪纲已经将江西官场收拾了一遍,整个江西官场几乎换血,而摆在朱高煦案头的奏疏数据也让人瞠目结舌。
朱高煦清楚皇帝挪用国库的后果是什么,别的不说,单单说晚明的万历。
朱棣听后,当即看向朱高煦说道:“你这大明报社有三千多个人当差,每年俸禄差不多六七万贯吧?”
“收拾好了江西,接下来就该轮到浙江了。”
如果万历老老实实存点内帑,不挪用国库金银来满足个人私欲,减少铺张浪费,那也不至于到用钱时露出窘迫。
“殿下,松江府传来消息,下东洋舰队已经返回,并抵达松江府崇明岛。”
“不过由于土地产出不足,所以我家和许多人家都被迁徙到了龙安府。”
朱瞻壑分别买了五份报纸,四五人一组翻阅报纸。
“朝廷每年定额拨二百万贯或二百万两白银给内帑,各国朝贡贡物也上交内帑,回赠则是从国库取,毕竟朝贡贸易也是朝廷赚大头,不可能天家出。”
民生一栏,主要就是修路,还有哪里道路垮塌,河段淤堵将被修复疏通等新闻。
在如此难打的季节都能打出这样的战果,等到了冬季自然不用多说。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