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环球航行《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42章 环球航行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42章 环球航行

“这是日后蒸汽机船和蒸汽机车的模型,您看看就是这样……”
站在太学的课题所内,朱棣与朱瞻壑兴致勃勃的打量着一个空旷的屋子。
屋子内有课题模型,也有课题内容,它的面积并不大,但却存放着大小上百种课题。
这些课题从农业到工业,几乎涵盖了朱棣他们所想象到的所有方面。
从简单的土化肥到尿素、再到磷肥和钾肥,仅仅是关于农业的一连串课题,一旦步步攻克,很有可能会让大明粮食亩产增长三成以上。
以大明当下的环境和土地情况,在耕地面积不增长的前提下,六亿五千余万亩耕地最多能养活一亿三千万人左右。
如果粮食亩产增加三成,那当下的耕地能多养活四千万人。
中学并非强制性,所以需要没有大局意识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继续选择供养学子,朱高煦更不准备强制十年教育。
王任说的没错,这片大陆的几个文明国家确实很好说话,在见识了郑和所率的舰队及兵马后,阿荼答应对大明称臣纳贡,同时与朝廷进行朝贡贸易。
当然,这种话不过是客套话罢了,郑和并不觉得自己可以带着上百万石粮食渡过大明洋,将粮食运到东洲。
等第一批学子毕业,两京七省学子数量基本在三百万,教习维持在二十万就足够。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看着说道:“在校三万六千四百余人,只有四届,每年毕业人数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余人。”
不多时,众人散去,翌日清晨开始组织起来贸易,在东国国都外搭建了一个贸易市场。
在他看来,小学五年强制教育已经足够,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负担不起那么大教育压力。
况且,随着新政推行,国内经济逐渐稳定,就连南洋、交趾的人口迁徙都开始困难起来,每年正常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只能依靠推行新政,迁徙犯事富户来巩固海外土地。
朱高煦暂停对江西推行新政,也是准备多等一年。
当下战争的手段,朱棣已经看见过了,火车可以取代曾经上千里的漫长补给人力,有了它,明军甚至可以征服贫瘠的西域,可以随时从中原抽调十数万兵马前往四方平定叛乱。
他们这么做并不奇怪,毕竟前任联盟才灭亡了几十年,而且原因就是饥荒。
当地比较热,那就出售清凉的衣物,总之要让他们穿上汉人的衣服,用上汉人的商品,潜移默化的文化改变对方。
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在东洲和北洲站稳脚跟实在是太难了。
“根据新政推行情况,中学需求情况设置中学。”
以大明的捕捞手段,如果东国真的发生饥荒,那东洲宣慰司完全可以调用船只来捕鱼,一艘船就能解决数万人的副食问题。
与此同时,王任也和杨展抽空出使了北国,对于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北国来说,五千明军不是他们能招惹的存在,他们自然也接受了大明的条件,接受北国这个称呼,同时称臣纳贡,开展贸易。
等他们毕业之后,太学才会不分内外城,成为一个专心研究的地方。
蒸汽轮船更不用多说,它能大大缩短船只的航行时间,帮助大明统治南洋。
眼看着下东洋舰队久久没有出现,杨展不免担心舰队是否在海上遭遇了飓风。
“南国手段粗糙不要紧,他们数百万人,而且对我们的商品都感兴趣,这就足够了。”
他们走进来后坐下,并将门合上,门口则是由没喝酒的明军将士守卫。
这是一个临界点,因为有太多平民没有读过书,因此一开始招募学生的压力肯定大。
朱高煦将朱棣手中的拖拉机模型放在桌上,随后带着朱棣走走看看。
“你……”
好在他的担心是多余的,随着时间来到七月十七,当东洲城的钟声作响,还在睡梦中的杨展便立马起身,穿着中衣就跑向了城头。
“他们毕业后就是中学的教习对吧,现在数量有多少?”
王任说罢,沉默寡言的杨展这才开口道:“东洲宣慰司驻扎的兵马不能少,等陈瑄他们到来,我与陈瑄他们乘船走东洋返回朝廷,和殿下建议一下。”
“交给我。”杨展话不多的点头应下,曾经那个叽叽喳喳的大教场少年郎,早就“死”在了靖难之前。
在他们走后半个多月,杨展常常往返于东洲城和东国都。
另外,朱棣还看到了战车,虽然朱高煦说那不太可能在他们父子俩生前研究出来,可朱棣很清楚,内燃机战车和坦克,无非就是当下战车的升级版。
粮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控制大部分藩属国最好的手段。
畅想未来,朱高煦的心情也从压抑走向轻松,而他们乘坐的大辂也驶向了宫城……
“咕…咕咕……”
当下大明在册的教习数量是四十二万余人,学子数量是六百余万人。
“对了越国公……”郑和看向杨展,表情带着歉意:
这里是东国的都城,而郑和白天刚刚结束了对东王阿荼的册封。
蒸汽机的出现,已经让朱棣意识到了日后的战争恐怕会彻底改变。
“这个拖拉机,真能像你说的,一年能开垦几十亩荒地?”
这还是没有在江西、浙江、湖广、福建、两广和云南推行新政的结果。
由于江宁、上元中学的开办,太学已经停止招募小学毕业学子,因此虽然太学外城还有数万学子,可他们或许就是太学最后几批学子。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享受商品,抱怨黄金逝去。
杨展跑出院子,在街上看到了奔跑向城头的将士们。
对于贸易,郑和只收取黄金白银,以及大明所需的作物种子,还有橡胶、金鸡纳树皮等货品。
朱高煦没有妄自尊大,内燃机的许多技术标准都不是现如今大明可以达到的,他们连最基本的蒸汽机热效率都没能弄明白,让他们去研究内燃机,就好像让后世研究空天航母一样。
“你确定南国有黄金?”郑和把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询问出来,而王任不假思索的点头:
“肯定有,他们那里黄金饰品很多,淘金手段粗糙,如果没有大量黄金,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黄金饰品。”
大明在南洋起码有十几万汉人作为基本盘,但在东洲却什么都没有。
他也没有耽搁,率先跑上了丈高的城墙上,从一名将领手中抢过望远镜,向海平面看了过去。
如果东国谷物死绝,那估计大明也自顾不暇了,毕竟气候是全球性的。
相对应的入学则是比较平稳,每年大概也就是在五十万左右,所需的教习维持在两万人就足够。
不过相对应的,人口的逐渐增加,也代表着朝廷的税收不断增长。
爷爷和父亲还在,自己还得装孙子装儿子,等他们走了,自己就是最大。
大明无法再招募那么多教习,所以只能推迟各省新政速度。
不得不说,瓷器和成衣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毕竟历史上欧洲人凭着自己穿过的粗布麻衣都能和当地城邦部落交换商品,没理由更漂亮、更舒服的大明成衣不行。
以朱高煦的估计,再熬七年,教育最困难阶段就会过去,届时教育经费就可以下降到千万贯以下,然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而增加支出。
尤其是对于朱瞻壑这种从出生到如今,几乎没有离开过应天府的人来说,它的吸引力无疑是致命的。
站在模型面前,朱棣拿起了一台拖拉机的模型,而这台模型的造型与后世二战时期的大部分拖拉机相似。
“他们毕业后,会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担任中学教习。”
上百年自己等不到,可几十年却没问题。
火炮如此,更别说火枪和内燃机了。
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快就从四月转向七月,而这期间郑和也因为长时间没能等到陈瑄,率先一步率领四千明军和王任南下南国。
对于东洲三国,朱高煦给出的比较明确,为了让当地人接受大明文化,因此对他们是不出售布匹,而是只出售大明的华贵成衣。
当下的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余万贯,占据大明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况且东洲距离朝廷太远,难以控制,即便培养势力也极易割据。”
它们既然出现,那就代表陈瑄离这里不远了。
“以太学之中的这三万六千四百学子毕业九成半成为教习来说,他们对应的就是大约三十余万中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满。”
郑和对他们的帮助,他们也看在眼里,渐渐地对成为大明藩属国也不那么抗拒了。
当然,贵族们也不是傻子,自家肉眼可见减少的黄金掩饰不了,但郑和说他没赚,众人也不能干嘛,毕竟他身后还站着五千名甲胄鲜明的军士。
虽然朱高煦可以走蒸汽机拖拉机的路子,但他并没有见过蒸汽拖拉机,而且蒸汽动力需要燃料和水,对农民来说十分不方便。
这样来来往往,最后东国人认为郑和他们蠢笨,一些树皮都能换取美丽得体的衣服,郑和则是假装没有赚钱。
对于这個时代的学子来说,尽管他们已经学习了小学和中学十年教育课程,但飞机、火车、轮船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无疑都是天方夜谭。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