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旧人将去《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38章 旧人将去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38章 旧人将去

“呜呜呜——”
冬月末,在大明百姓已经准备欢迎腊月的时候,距离大明数万里外的海疆上,郑和与杨展也率领下西洋舰队来到了曾经荒芜的昆仑角。
在望远镜中,曾经荒芜的昆仑角,眼下已经修建起了规模不小的码头,岸上不远处的丘陵上,几座夯土石砌的城池,以及旁边绿色的作物十分惹人注目。
当大明的号角声在海上响起,郑和便在望远镜中看到了一股脑从城内跑出,激动来到码头上挥手的己方留驻将士。
“一千人在这样的地方待两年半,也是难为他们了。”
“确实,我们来晚了……”
站在甲板上,已经三十八岁的杨展眺望前方,郑和也感慨颇深。
春和殿内,朱高煦坐在位置上端起茶杯询问面前的夏原吉。
事实证明,老朱当时确实不太行了,但之所以这群人敢于跳梁,还不是因为老朱多年没有对他们下手,一直在整理淮西勋贵的事情。
“任何政策执行不好都是双刃剑,因此我才会在巡察御史弹劾后,设置京审制度。”
想到这里,他看向了身旁的亦失哈,只见亦失哈的两鬓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居然已经开始泛白了。
“给我……”
“这……”听到朱高煦的话,守在一旁同受震撼的亦失哈迅速反应过来,连忙开口道:“殿下,陈忠还在广西的战场上。”
站在他一旁的王彦也有些难受,鼻头酸着回过头去,擦拭了眼角后才回头振作道:
“殿下的意思,是询问陛下您准备如何处理泾国公薨逝后的安排。”
“不过……”夏原吉顿了顿,又补充道:“这样的风气,对于百姓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就是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主仆二人对话结束,泾国公陈亨去世的消息也开始传开。
杨展已经确定西海岸有部落,可以为他们补充足够的淡水和水果、蔬菜,郑和也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为昆仑城开辟了七百多亩耕地。
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没有做,因此对于死亡十分畏惧。
如果没有,属于冤假错案,那弹劾的巡察御史就会遭受惩罚,一般就是降职一级。
“好了,你们可以换防,随时准备返回大明了!”
恍惚中,朱高煦反应了过来,却也极快镇定道:“召都督陈恭、都指挥使陈忠、都督陈懋回京守孝。”
只是这么一来,大明每年就需要在当地固定一笔开支了。
“陛下没有什么白头发,至少比奴婢的要少。”
两人率领部份将士更换了坐船,因为昆仑角的码头显然没有预期修建的那么大,停泊不下经过更新换代后的六千料宝船。
“殿下,您也不用太难过,泾国公毕竟已经八十了。”
“这样的气氛,让各地官员人人自危,从而做事小心谨慎,偏向保守。”
“殿下,泾国公府传来消息,泾国公刚才薨逝了……”
朱高煦叹了一口气,叹的不仅仅是陈亨,而是在叹洪武一朝的老将已经开始逐渐退场了。
在朱高煦看来,以当下的速度,最多三个月,就能结束叛乱,唯有大藤峡的瑶苗叛乱比较难以收拾。
朱高煦一直没有轻视李景隆,虽然他打不过朱棣,甚至被朱棣压着打,但他也仅仅是打不过朱棣他们几个罢了。
朱高煦麾下文臣中,稍微露出锋芒的便只有率领新政派站在庙堂的孙铖。
监察御史之下,又有正八品巡察御史,日常职责就是巡察地方各县镇村,每名监察御史下有二十到三十人不等的巡察御史。
两年半的时间过去,曾经崭新的鸳鸯战袄已经变得破旧,打上了许多补丁。
靖难之后,陈亨就常年闭门不出,只有他的长子陈恭、次子陈忠,以及幼子陈懋还时不时出现在朱高煦案头的奏疏中。
《黄册》、《鱼鳞图册》数额多年不变,或者几乎没变就是对老朱的试探。
确实,如果不是他的话,陈亨估计会和历史上一样,在靖难第二年就因为伤势过重而病逝。
“大明万胜!!”
巡察御史有自己的任务,两年没有成绩就会被调派地方为官。
要知道当下的大明经过了几次开疆拓土,但治下也不过才一千六百余县罢了。
一千留驻明军的数量明显减少了许多,不知道是因为疾病,还是因为其它。
“你才四十四岁,怎么就开始变老了?”
自己的出现,让他比历史上多活了十二年,但……
“新政的事情我不会改,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的事情我也不会做。”
只要这层皮被扒下来,曾经他引以为傲的各种人脉都会坍塌。
显然,对于解缙的性命,朱棣已经不在意了。
看着距离自己越来越近的大明战船,岸上的明军纷纷狂欢。
“嗯,你先回去吧。”朱高煦现在满脑子都是曾经在大宁城演戏的那个小老头。
现在的昆仑千户所已经将最艰难的时期渡过了,城池足够容纳五千人生活,城外开辟有三千二百余亩耕地。
他与陈亨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如果没有他交出大宁兵马,自己也不会靖难如此顺利。
除了这两个人,其它的燕府二代基本也就是千户官、指挥使的水平罢了,连几个将兵上万的都找不出来。
夏原吉的意思挺简单,那就是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强士绅有勾结,互相有把柄是正常的。
兴许是想到了这点,所以朱棣才会询问自己旧部的身体如何。
瞧着王彦做完这一切,朱棣沉默着在空荡荡的北京紫禁城中走动。
他朝自己这边走来,并在见到自己注视他后,走入偏殿内跪下。
话才说出,朱高煦便突然起身,脑中闪过了陈亨的那张脸庞。
这群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如今看上去如三十多岁般沧桑。
虽然人数减少了,但舰队规模却没减少太多,毕竟郑和他们这次要前往东洲运送足够的货物返回大明。
作为吏部尚书的夏原吉闻言颔首:“巡察制度是好的,但您给他们下任务,每两年必须达标,这就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只需要让盛庸领两卫兵马日常巡查,打击当地盗寇,用不了十年就能把当地苗瑶给彻底镇压,不敢再造次。
“西南有黔国公他们在,不会出什么事,调陈忠北上,另外把陈亨的消息传去北平给陈懋时,也给父亲送去消息。”
这一点,朱高煦自然也知道,但他可不准备和这群地方官员妥协。
李景隆打不过前面三个,但打其它人就是手拿把掐,这点从他过去十几年在广西平定土司的功绩就能看出。
“陈亨……也走了吗……”
“我的刀都断了,给我换把刀!”
“若是有朝一日殿下也亲征,那奴婢依旧与当年一样,与殿下上马杀敌。”
做完这一切后,众人补充了足够多的淡水,随后留下一个千户继续留驻昆仑角,剩余七千人乘风破浪,继续向着他们的目的地东洲进发。
“以每年处理五百吨来算,起码需要三年才能处理干净,每年能收获二百万贯。”
夏原吉见气氛不对,也起身作揖:“臣告退。”
亦失哈见朱高煦还有些难过,不免安慰起他来,朱高煦闻言也稍微振作了些。
只可惜,陈亨不想夹在自己父子之间做选择,所以才在靖难后选择归养府中。
郑和闻言,也不着急前往东洲了,而是率领上岸的五千余将士帮忙开垦荒地,同时与杨展商量,由杨展率领海上舰队先一步前往昆仑洲的西南海岸,确认当初王任他们经历过的那些部落是否还存在。
他们用当初郑和留给他们的铁料打造兵器,制作长刀给这些土著,换取大量的牲畜和水果。
虽然是笑骂声,但听得让人鼻头一酸。
一千二百人放在比历史上还要大的北京紫禁城里,不管怎么看,都显得空荡荡的。
王彦见状作揖应下,朱棣也询问起他:“张玉、孟善、丘福、火真他们几人身体如何?”
“对于流官来说,他们治理地方最大的阻碍,其实也是这群人。”
当下,这三兄弟一个在西北、一个在北方,一个在西南,仅有子嗣在陈亨膝下尽孝。
千户官闻言,也将这两年半发生的事情与郑和他们做了个总结。
亦失哈也察觉到自家殿下的目光,摸了摸自己的鬓角,不免笑道:“只是头发花白,如何称得上老?”
杨展召来了驻守昆仑角的千户官,与他沟通过后,宣布了他们这千户弟兄可以返回大明,休整三年的好消息。
对于两千多名巡察御史来说,这一千六百余县根本不够分,要么就是多人一组调查府治,要么就是分散开来,去巡察下面的集镇、乡村。
朱棣顿了顿,片刻后又道:“或者你问问老二那边,他想要解缙这条命很久了。”
朱元璋临终前留下的四个统帅分别是朱棣、宋晟、沐春、李景隆。
朱高煦询问夏原吉,夏原吉闻言却不假思索的回应道:
这其中,不乏留驻将士的袍泽、朋友、兄弟。
到了这个心理年纪,能令他害怕的,除了寿命,便再无其他。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