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倭奴叛乱《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10章 倭奴叛乱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10章 倭奴叛乱

“听说了吗?”
“什么?”
“昆仑洲有金矿,随便在河里淘一淘就能淘到金沙。”
“糊弄人的吧?”
“真的,昨晚皇城那边烟花灿烂,就是为了庆祝下西洋舟师带回这个好消息。”
“就算有金沙,那么远的距离,想要开采估计也十分困难。”
“是这个理,但架不住人心浮动嘛,你去江东门、定淮门看看,码头上一堆招募水手的人,听说水手的工价都到每日四十文了。”
当下的大明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人口少”。
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但姚广孝却依旧耳聪目明,行动举止与十年前无异。
“奴婢领命!”郑和作揖应下,朱棣也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在他满心欢喜说出想法的时候,朱棣却反问道:“你说朝廷接手,那派谁去,派你去吗?”
如果他只能做到羁縻,那不管是强羁縻还是弱羁縻,后续即位的君王也无法拥有足够的资本和力量去维护这两块羁縻领土。
想到这里,姚广孝不再发言,朱棣也将目光看向郑和:
“下西洋舰队的宝船和战船,需要检修多久才能继续航行?”
对比世界,大明的人口自然很多,但对比大明的疆域,八千多万的人口也就不算多了。
朱棣看向姚广孝,姚广孝也盘算佛珠道:“指点却又不建议,他们所修的书籍大多是抄写,其中犯了忌讳的事情并不少。”
只要保证大明的海军威慑力,那大明可以在任何沿海的地方倾销自己的商品,用茶叶、瓷器、绸缎、红糖来收割各国。
北方即便没办法继续扩大自己的资本版图,也可以凭借这些资源型手工业自保。
朱高煦听后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只是评价道:“纪纲和陈瑛,等收拾完江左便可一并收拾。”
“按照训练进度来看,大概也是腊月左右可以参与下西洋的任务。”
“只要陛下想,解缙遗留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把柄。”
橡胶和金鸡纳树皮,是大明现在对外扩张和对内需求最大的资源。
“怎么来我这里了?”
“至于东洲的事情……”
“这事情你做的不错,现在我们只要安心的等待昆仑角王任的消息,同时看看日本的足利义持准备怎么收拾局面就足够。”
春和殿内,在昆仑洲金矿消息以极快速度向整个江南传播的时候,朱高煦却冷静的批阅奏疏。
“是……”郑和脸上露出笑意,能充当朱棣父子二人的润滑剂,这在他看来便是天大的恩宠。
这么一搞,他这个老子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个老二架空了。
他先发了句牢骚,目光便投向了郑和:“老二真是这个意思,把昆仑洲的金矿拱手让给那些人?”
一支不到三万人的下西洋舰队,就能和帖木儿帝国在波斯地区打的有来有回,马穆鲁克等国家就更不要提了。
“先看看这些商帮的举动,只要他们把目光从土地投向海洋,那新政的推行就简单多了。”
自从足利义满死后,他便搬回了三条坊门邸,曾经的日本权力中心“北山第”则被冷落。
不多时,二人坐在一起开始谈笑饮酒
北京、运河、黄河、吴淞、黄浦、大报恩寺等等工程,都被朱高煦下令缓慢进行,毕竟当下他最在意的还是江南的新政推行。
“以贫僧来看,比起昆仑洲的金矿,殿下更关心的是江南新政的推行,以及西南的改土归流,还有如何打击漠北的瓦剌三部。”
解缙的性子他太了解了,如果不是朱棣惜才,他早就死了好几遍了。
“是!”郑和应下,朱高煦闻言便笑道:“还未吃饭吧,既然如此便与我一并吃了。”
他这话说出,朱高煦手中朱笔停滞,片刻后继续批阅奏疏,语气平淡道:“那我就要掀开他们的老底了。”
下西洋舰队返回南京城的第二日,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昆仑洲有金矿的消息开始传开。
见朱棣这般,纪纲只能不甘心的转身离去,至于站在一旁的陈瑛则是在纪纲走后作揖道:
“陛下,庙堂如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解缙等江左之人依旧桀骜不驯,臣以为他们还需要整治。”
资本固然是洪水猛兽,但只要完成原始积累,后续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思虑许久,朱棣才犹豫着开口道:“等修书结束,找个机会将他贬到云南和广西做官,让他吃吃苦头再看看情况。”
待他们离去,朱棣身后便走出了王彦、郑和,以及许久不曾露面的姚广孝。
朱高煦说出了海军风光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也让胡纶忍不住颔首赞同。
不管百姓们是将其视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真实心动,试图前往海外牟利,总之朱高煦要的舆论环境已经出现了。
不过以大明的体量来说,一旦大明完成资本化,那全球的市场恐怕很难诞生第二个大明这种体量的国家,但那已经是不知道多少年后的事情了。
朱高煦确实很眼热昆仑洲的资源,可比较中南半岛、南洲(澳洲),以及北洲和东洲……昆仑洲对于大明来说实在太遥远了。
“那东洲和北洲上有数千万与我等肤色相近的土人,他们有自己的国家,并且东洲和北洲有许多山脉,尤其是东洲更是生产黄金白银。”
黑夜之中,京都城内的三条坊门邸内,跪坐在榻上的足利义持稍显成熟。
毕竟这一次下西洋如果是在他在位时期进行的,那自然也将算作他的功绩。
只有实控当地,让当地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资本和江南抗争,那才能稳固北方的疆域,而这便是朱高煦在北方大力推行官学,大力建设工场的缘故。
“老二确实稳扎稳打,是个雄才之主,和我一样。”
虽然心底还是不舍皇位,但一想到自己这把年纪,朱棣还是收起了继续占着位置的想法。
此刻的他拿着自己的武士刀打量,而他身上的装扮则是武家一贯的装扮,而非他父亲生前所穿着的大明郡王赐服。
“说说看。”朱高煦好奇询问,郑和也不假思索的将刚才西角门的所有事情交代了清楚。
“那昆仑洲的金矿,理应由朝廷接手,而不是交给这些商贾。”
“昆仑洲的事情,对于朝廷来说鞭长莫及,还极为容易割据一方,届时不好收场。”
“近来随着北京城的营造逐渐步入尾声,民间和庙堂之上对于迁都的事情攻劾颇多……”
与此同时,身处西角门的朱棣也听到了纪纲、陈瑛等人的汇报。
“这次下西洋的规模,大概是宝船七十艘,三千料大福战船一百二十艘,五千料和三千料的马船合计三百艘,将士六卫三万余人。”
“不必了。”朱棣打断道:“国库当下入不敷出,全赖郑和这次带回的金银香料才得以缓解。”
胡纶汇报了一件事,而这件事让朱高煦放下了手中朱笔。
当下的江南在煤炭、铁矿、金银矿等资源型手工业上,已经完全落后于北方。
只不过单纯的矿产资源,还是不足以支撑起北方自保,毕竟这个时代的矿产资源开发太慢了,不过一旦拥有了蒸汽机,这一切就不一样了。
与其贪图昆仑洲,倒不如老老实实经营好已经到手的云南、交趾、吕宋和旧港、锡兰,争取进一步实控三宣六慰。
这次下西洋,明军在战场上战死的人并不多,反倒是被疾病夺去生命的比较多。
朱高煦顿了顿,思考过后才继续道:“这次下西洋和下东洋的船队就不要再护航商船了,东洲的事情最少在朝廷设置东洲宣慰司前,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按照昨日殿下的意思,应该是想在腊月前令我们出航,并且越国公杨展已经在两淮、江东之地开始了募兵。”
除此之外,当下世界找不到一个能和大明抗衡的国家,哪怕是没有经过朱高煦魔改的大明,放在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对手。
至少就当下的局面来看,朱高煦要是真的想当皇帝,那他这个老子还真不一定能在江南斗得过他。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足利义持的心,本就不希望对大明称臣的他,如今心里也做出了决断。
所有的事情,必须得在当下经他手实施下去,并且让整个大明所有阶层都获利才行。
“原来是这样!”朱棣笑着捋了捋大胡子:“我说老二那个抠砖缝的,怎么会舍得把昆仑洲的金矿交给一些商贾,原来是寻到了更多的金银矿。”
“你昨日说老二准备设东洲宣慰司,那这样所用的人力物力就更多了,这是为何?”
这样的距离,更不适合如今的大明前去占领。
想到这里,朱棣不免询问起郑和:“老二虽然与我说了东洲有可以治疗疟疾的东西,并且有许多大明没有的作物,但寻觅些东西应该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这次海军两万六千多人下西洋,哪怕没有深入雨林腹地,都在疾病上折损了一千六百多人,其中帮大古剌宣慰司清剿土寇就因为疾病而折损七百多人。”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