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忘恩负义《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355章 忘恩负义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355章 忘恩负义

“额啊!!”
“别打了!别打了!”
二月,在打砸声与哭嚷声中,苏州城内的一条小巷被重重包围。
巷外,一名身穿西厂黑色戎装的男子骑在马背上,身旁是平度州的守将。
男子不开口,守将也不敢贸然开口。
过了片刻,两名身穿黑色戎装的男子带着十余名兵卒走出,他们手中抱着文册,兵卒肩头挑着拓印的版片。
“大人,证据确凿,这里确实在印刷禁书,并准备将禁书售卖。”
不是朱高煦,王平现在还是吉林船厂的一个普通军户子弟,一辈子只能待在吉林屯田。
站在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些随时准备进港的船只。
“让他好好干,只要吕宋的金银矿能找到并开采,我记他的功,调他回北边。”
“我让林粟弄的九原铁矿,他经营如何了?”
简单汇报了工作,亦失哈便命令班值太监传膳。
朱棣五次北征,后三次斩获不多的原因就是因为前两次北征分别把鞑靼和瓦剌本部给打疼了,这两部见到朱棣就夺命狂奔,尤其是阿鲁台连粮车和牧群都给丢了,导致部众被冻死饿死者无算。
陈瑄看了看,街道上的道路虽然经过修整,但由于排水不行,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不久之后恐怕就会垮塌。
鞑靼和兀良哈不一样,兀良哈本来就实力不强,即便如此也在漠东和朱高煦、朱棣两父子打了十几年擂台。
山东平度州东城官学教习王平,渤海吉林人,只为了五十贯钱,就将教材传播了出去,而且是全套教材。
类似这样宝贝的地方,朱高煦还记得很多,例如南边的吕宋……
“就这种情况,只耽搁两年已经算是做的不错了。”
“燕府出身?”朱高煦脸上出现笑意,他还真的没想到能捡到正统年间的名将。
“是……”亦失哈不明白一个区区卫指挥使怎么会让自家殿下这么高兴,只当是朱高煦与蒋贵有旧。
朱高煦的盛怒来源于教材的传播,而教材的传播,则是来源于他口中那人的愚蠢。
亦失哈解释着北边的情况,朱高煦听后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深呼吸舒缓了情绪,朱高煦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询问起了河套的事情。
十二个土司纷纷点头,郑和见状便对施进卿招呼:“派兵护送他们返回驻地。”
“殿下,要不要借题发挥,反正江西和江东不少学子都买了教材。”
这些土邦的酋长都跟随郑和前往了北平,并接受册封成为了大明治下的土官。
“山西布政使司认为当地隶属山西行都司,故此自然归属山西。”
“不过……”陈瑄顿了顿,将车窗给拉上的同时,小心询问道:“这批商帮的船只,我们需要收税吗?”
结果因为个人的愚蠢,这批教材被人拓印卖出,现在传播到了整個江南。
“从永乐三年到如今,河套之地耕地频增,眼下已经有近五十万亩耕地,算上当地的军户,也有三万七千余户,近十八万口人了。”
不出意外,他们所要面临的将是甘肃或大宁等偏远地区的流放。
“自铁矿开挖四年以来,每年产出熟铁近百万斤,成本不过每斤五文,售出却足有三十文。”
朱高煦给了他机会,他却直接背刺朱高煦。
郑和坐在马车上打开窗户,示意陈瑄看看外面。
“我看他们现在已经熟练运用了船上的铁炮,虽然我不觉得他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威胁,但我还是担心向他们收税时,这群家伙会想着暗算我们。”
“殿下,您消消气……”
“眼下北征的难题,主要还是民夫的问题。”
这还是中亚蒙古人没有东迁的情况,如果等中亚蒙古人东迁,那估计鞑靼、瓦剌两大部真能拉出一百六十万人口,近十五万大军来和大明打擂台。
“林粟在抵达河套后,分别从陕西、陕西等地迁徙胡汉三万余口百姓在当地放牧、屯垦,兴修水利。”
“把王平枭首,子孙五代不得科举录用!”
自己一手培养的渤海学子,就为了二十贯钱把他给卖了,这换谁听了都得吐血。
“河套情况不错!”提到河套,亦失哈都精神了几分。
这些埋藏在土地中的宝贝,如果没有朱高煦的点醒,恐怕还需要几百年才能重见天日。
“这里的建设还不行,起码得把从安南带来的水泥作用于铺设路面,让城内和码头道路平整才能离开。”
当然,对于他们来说,这差发所需要的香料并不算多,也影响不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在这里等待着,等着大明和诸国商帮的船队雇佣,不过他们的如意算盘注定了要打空。
以明初规模最大的两次北征来看,分别是洪武北伐捕鱼儿海之战期间的十三万,以及朱棣首次御驾亲征阿鲁台,本雅失里期间,约十二万。
鞑靼和瓦剌如果能获得现在的河套,那他们一年装备几万套铁甲不成问题。
自从在崇明岛海战被杨展暗度陈仓后,陈瑄看谁都不像好人。
“再给刑部发教令,让他们增添一条律法,但凡私下售卖官学教材,一律夷三族!”
“漠东三卫已经开辟屯田七万余亩,产出在七斗左右,当地有军户百姓近三万,渤海和辽东也给当地陆续运了六十万石粮,运抵四十八万石。”
“北边粮草调拨的如何?”
要知道这批教材,朱高煦光书写就花费了两年时间,花费的人力物力更是难以评估。
陈瑄爽朗一笑,郑和也苦笑道:“我一开始下西洋时也是这么想的,结果殿下给我的……唉!”
站在巨港码头上,郑和与十二个羁縻土司面前与他们交谈差发的问题。
亦失哈的高兴是有道理的,大明这四年来对河套的投入也算不计成本,光粮食就先后调拨四百万石,火药二百吨,水泥六百吨,煤炭四千吨,几乎把每年山西的结余都调给了河套的六个卫所。
“奴婢领教”
这次大明要对付的,主要是盘踞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阿鲁台部,并在击退他们后留兵驻守在哈剌温山脉西段,一点点向着斡难河上游进发。
从朱高煦对王平和诏谕刑部的惩处来看,朱高煦没把王平夷三族,已经是看在王平渤海吉林人的份上了。
码头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商贩们利用这个繁忙的场所,挑着各种货物,喊着叫卖,引得人们纷纷驻足。
趁着本雅失里没有东进,先把阿鲁台打得半身不遂,然后休息两年再收拾瓦剌,把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给打残。
“对了,河套怎么样了。”
一名黑衣男子开口,马背上的那男子闻言低头看向苏州城守将:“王千户,麻烦你的人动动手,把这个书场的人连带其亲属尽数抓捕入狱,等待朝廷旨意。”
这么一来,起码能给大明争取到十几年的太平日子。
“眼下还不是在对当地设府的好时候,起码得等到第一次北征结束。”
即便如此,朱棣也凭着两三万人,将阿鲁台和本雅失里的五六万人给正面击垮。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想着让朱棣先出兵削弱一番阿鲁台,别等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汇合再动手。
“是是是……末将现在就办!”守将汗流浃背,连忙命人将巷内书场的上百名员工押出,并根据他们的地址去抓捕他们的家人。
他们在杭州、福州、广州、交趾、占城、满剌加分别补给,直到抵达旧港宣慰司的巨港城。
他们在河上打渔了一辈子,有的年轻时也曾上船当过海盗,这些经历丰富了他们的航行经验和判断力,成为码头一道风景。
朱高煦只布置了后勤,至于军队那不在他考虑范围内,朱棣会自己搞定。
现在的他,满脑子都是立功往上爬,最好是做到旧港宣慰使的职位。
大明对治下土司都会派遣差发,哪怕是三宣六慰也要定期缴纳差发,而苏门答腊岛上的这十二个土邦自然也一样。
此刻的阿鲁台有能战之兵五六万,部众三四十万口。
只要每年保持几千人的野战骑兵对两部进行捣巢,用不了几年两部就得撑不下去西迁。
陈瑄闻言哭笑不得:“那不会,我还是你们的手下败将呢……”
“给我传教各地官学,把王平的下场给我张榜告示,让天下教习们好好看看,他是怎么为了二十贯钱,让朝廷耗费数万人力物力的!”
只有给旧港宣慰司缴纳差发,他们才能获得庇护,避免被北边的亚齐和南边的满者伯夷吞并。
这些日子他跟随驻扎在巨港的南洋卫追剿过不少海盗,亲眼看到了明军火炮的厉害,自然没了之前割据旧港的想法。
“不过这地方的铁矿和煤炭消息一旦走漏,那北边的鞑靼和瓦剌恐怕会想着占据这块地方。”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