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 第884章 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884章 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

,需要一些激情)
太极殿中,光线洒落,很是亮堂。
李世民坐在正中,其余诸位宰相按照位次坐在两侧,洛玄辰坐在右手第三的位置,因为他是吏部尚书,正三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级别相同,但因为不是三高官官,所以在政事堂按照官职排位第五。
宰相排次是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政事堂中按照官职最低的是魏征,他是中书舍人知政事,这只是一个正五品上的官职。
洛玄夜身上挂着检校尚书左仆射的官职,所以他虽然是武将,不参与政事堂事务,但政事堂集体和天子问对时,他也在,而且还是坐在第一的位置。
洛玄辰、洛玄夜、洛玄凌三兄弟中,如果单纯论手中的权力,身为吏部尚书,洛玄辰现在是最大的,还要胜过洛玄夜。
这就是和平时期的宰相!
至于曾经跟着窦建德的洛玄云如今还赋闲在家,是一介白身,洛玄夜在等待一个大唐对外战争的机会,再向李世民举荐,让他出仕,进而凭借战功一跃而起。
在隋朝这属于相当不出彩的制度,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知道,前隋的这项制度,和汉朝,以及南北朝以来的制度,并没有什么区别,需要高官推荐人选参加考试,一共产生的进士也就十几个。
这是你的幸运。
“文公。”
洛玄辰的声音高起来,他的情绪带上了一丝激动,殿中众人都明显的感受到了,李世民燃起了极大的兴趣,他忍不住扶着扶手,向前倾着身体,好奇问道:“玄辰,什么问题?快说出来。”
天意!
朕观天下英才盈野,亟待开渠引水,以润庙堂,故兹革新,启发大朝,立科举之典章,兴文教于大世。
就如同当初士这个阶层对卿大夫的碾压,就如同当初经学士子对旧贵族的碾压,数量一多起来,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
洛苏的讲解清晰而明确,让李世民恍然大悟,他追问道:“那怎么能够让书籍的成本降低呢?”
而且朕亦不是仅仅从这科举出身的官员中选官,如果朕发现民间有人才,依旧会拔擢他们,如果诸卿有人才举荐给朕,朕同样会重用。
其实察举制的时候,推荐上来的官员就是要考核的,不是推荐就直接用的。
洛苏和李世民几乎每一次的见面,都会听到圣王两个字,他无时无刻不在以这两个字来要求自己。
房玄龄说罢就伏在殿中,静静等待着李世民的反应。
现在还不知道大唐能走到哪一步,冬突厥会是一个好的检验对象,检验一下大唐的军队。”
这种考试,定然会被这些豪贵之家所把持,那些心中有韬略,却受到这些经义、算术、律令等基本限制的平民,可就真的没有出头之日了。”
李世民接过来,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不少字,他只不过粗粗读过一遍,就知道洛玄辰这是废了很大心思的。
只能一轮轮派出各道巡察使去巡查,但州一级别或许还能管一点,但县想要管住可太难了。
大唐现在是一个贵族门阀的时代,不是单纯的因为制度不让平民当官,而是这些门阀的确是鼎盛,既有钱能培养,又真的有一批一批的人才出现。
是好还是坏,是成为日后所有君王的典范,还是成为一个如同隋炀帝杨广那样的反面教材,都在于你。
便以尚书省六部为例,户部需要算术,工部需要天文地理,刑部需要律令,礼部需要经典,兵部不谈,吏部亦不谈,再加上文采、策论等,最难的进士科,可以全部考,也可以如同明经科,只考经典,以及明算科,明律科等。
这是贞观元年,朕以及诸卿,给天下士子准备的大礼,在下个月之前,颁布下去。”
李世民闻言愠色稍减,但还是很生气道:“身为宰相,竟然连取材取其长的道理都不懂。
这世上的人,总是看重开创,有的人,仅仅起了个名字,却将一件大功绩之事,独占其功。
李世民不说,众人还真的想不到,如果官吏能够在这其中上下其手的话,那简直就太可怕了,吏部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或许皇帝还能够管得到,但那州县中呢?
洛玄辰闻言微微笑着,房玄龄立刻反应过来,有些不敢置信,瞠目结舌,正要问,洛玄辰却转身走了。
天子已经这么说,这件事就算是彻底定下来,其实这件事对他们这些人影响不算是特别大,正如李世民所说的那样,他们是不用这种方法入仕的。
李世民的心态非常好。
如果朕因为你的缺点,就不用你这个人,难道就对吗?
正是因为这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人,所以朕才让诸位一同担任宰相,互相发挥长处,擅长谋略的出谋划策,擅长决断的去决断,魏征总能切中时弊,所以让他做诤臣,吏部尚书有威严,善看人,所以让他对官吏考核。
洛玄夜也离开皇宫。
洛玄辰一说,众人就知道是什么了。
其实洛玄辰后面的话都很好理解,但关键就在于,让平民可以自己报名参加考试,这就直接跳过了必须举荐,不是说举荐不好,但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找不到举荐的渠道,而只能郁郁不得志。
待众人道罢,李世民又说道:“不过关于这件事,朕有些问题,需要诸卿一同商议一番,想出一些办法来。
其中的佼佼者,再让他们参加所在州的考试。
那些常用的书籍,比如那些经典,可以成百上千的印刷,书籍的成本降低到了极点。”
在座的这些人都是人精,谁不知道,那些州县大部分的事情,朝廷根本就不知道。
李世民站在门前,光照在他的脸上,他低声说着。
封德彝万万没想到因为这么一件事,自己就会被罢相,他正要说话,却见到李世民威严的眼神望过来,他一下顿住,回到席中,“臣谨记陛下之言。”
但可惜啊,我将要做的事,会让你的努力,遭受到重大的打击。”
臣以为对陛下是不公平的。”
洛玄辰将众人的目光都收入眼底,说道:“方才陛下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臣自担任吏部尚书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国家取天下士人。
太极殿中的气氛一下子就肃然起来,这是贞观朝第一個被罢免的宰相,充分显示了天子的威严。
“天子。”
察举制的举荐权力在君主之下的官员手中,九品制选拔官员的权力在朝廷手中,这是明显的进步。
如果用这些已经有过的名字,恐怕不能体现出我大唐新政。
洛苏赞赏的望着他,又带着些许怜悯的望着他,这目光看的洛玄辰有些莫名其妙,他忍不住问道:“老祖宗,您这么看着我,可是有什么事,不好告诉我?”
自古以来,选官无非就是那几条道路,推荐、推荐,还是推荐,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制,都是推荐制度,无非就是推荐的人选范围,从贵族扩大到平民。
不过这科举制度,不是那么简单的,天子如果想再开政事堂会议商议这件事的话,不妨问他们一些问题。
“谨遵谕令!”
臣出身不算是平民,家父是前隋官吏,但供给臣读书已经颇为不易,如果现在要臣去写那些儒家经义,臣是远远不如政事堂中诸公的。
李世民丝毫不废话,立刻就将刚才在太极殿发生的事情告知洛苏,洛苏听罢轻声笑着问道:“那天子你是怎么想的?”
所以你看,有些制度是天生的缺陷,但有些制度是因为缺少一些东西,科举制度的关键,不在于门阀和平民,而在于书籍。
但如果真的通行此法,所谓考核,无非就是儒道经义,律令算术,策论时政,这天下能读的起书,能了解到这些的,都是那些门阀豪贵之家。
在一千多年前,用竹简来制作书,那个时候肯定是不能用这种方法来选拔官吏的,现在有了纸,就有了可能。
房玄龄说罢,李世民若有所思,欲言又止,最后说道:“今日政事堂会议先到此为止,朕有些乏了,诸卿且先退下吧。”
洛玄辰听不懂,洛苏也不曾对他说清楚,因为一切还只是一个构思,洛苏从不会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乱说话,他一向顺势而为,就如同雕版印刷术出来,能够解决书籍的问题,他才会和李世民明确的说,科举制度是可行的。
众人都回过神来,从极度的震惊中,恢复了神智,李世民直接将前倾的身体直接砸回了坐位的软垫中,“玄龄,你说说为什么反对。”
这世上哪里有什么人能尽善尽美。
李世民当即怒斥道:“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那你又是从哪里拔擢上来的呢?”
此法一开,那山东诸高门大阀,那江南诸阀,别的本事没有,但大致上都读过几本书,族中没有什么大才,而识字断经义之人,腐儒学究之士,如同过江之鲫。
李世民又问道:“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考什么,科举科举,怎么分科,按照隋朝的名字,明经和进士,还是按照汉朝的秀才和孝廉。”
李世民罢免封德彝后,又沉声问众人道:“都说说,怎么能把天下的大才,都招揽到朝廷中,没有人才就不能兴盛大唐啊。
蒙素王上皇恩典、天启赐福者、全诸夏万民的天子、大唐帝国皇帝诏曰:
夫选贤任能,国家之枢机;瀚海取士,社稷之磐石。
“国师,朕好像又要做成一件影响后世的大事了。”
进了灵天阁后,李世民便见到洛苏悠哉悠哉的在自己和自己下棋。
房玄龄叹息道:“希望如此吧,陛下应当是去找国师了,不知道国师会如何说。”
洛苏轻笑道:“本就是一件好事,房玄龄说的有些严重,洛玄辰说的有些理想化,所以才会产生争端。
等到州的考试结束后,或者是参加道的考试,或者是直接来到长安参加吏部考核。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还需要朕来说?
众人齐声道。
李世民一屁股坐在洛苏对面,洛苏倒上一杯茶给他推过去,然后一边下棋,一边问道:“天子来此,可是有什么事?”
玄辰,你执掌吏部,你来说一说。”
“洛尚书,这察举制是不是还不如九品制,至少九品制的中正官,由朝廷任命。”
他猜到是因为科举制度的事,便静静等待着老祖宗出言,洛苏望着洛玄辰,“历史上有名的宰相都有自己拿的出手的一条政绩,你提出改良的科举制度,这将会让你名留青史。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