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

汉阳城北,刘世延也可以说是当机立断了。
他带领麾下两万的火枪兵迅速出城,在刘家庙前就拉开了阵列。
在苏泽没有改变的那个历史时间线上,最早使用的火器阵型就是西班牙大方阵。
西班牙方阵的阵型是一个正方形的空心方阵,火枪手在后,前方则是长矛手。
但是和后人直觉的不同,西班牙方阵也是在不断演变的。
最初的西班牙方阵,也就是现在欧陆使用的西班牙方阵,主要战斗力是长矛手。
在如今的西班牙,一个方阵由十二个连队组成,10个长矛兵连和2个火枪兵连。
而长矛手的薪水和待遇,也是要远远超过火枪手的。
原因也是很简单,在这个时代,火器的精度和杀伤力都不够高,而列队的长矛手对骑兵和步兵都有很强的杀伤力。
在苏泽没有改变的那个历史时间线中,等到十七世纪的时候,随着火器的发展,西班牙方阵的配比又发生了变化,才变成了火枪手10,长矛手2的比例。
等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时候,随着战争的烈度增加,欧陆各国的军事家也发现,长矛手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于是才出现了苏泽所使用的线列步兵方阵,也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方阵。
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方阵逐渐趋向扁平化,原来动辄七八排的线列
阵线被压缩至三排到四排,通过轮流射击来提高作战的精确度,而拉长的线列则能够让更多的士兵来射击,组成更大的火力网。
而套筒刺刀出现后,士兵还可以给火枪上套刺刀,那进展的时候就可以用刺刀攻击敌人了,这时候长矛手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苏泽从一开始就使用线列方阵,直接跳过了长矛手和火枪手配合的西班牙方阵时代。
而明廷也跟着学习,才让本来应该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才大发异彩的线列方阵,提前出现在世界上。
但是线列方阵,同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了增加射击面,也就是增加一同开火的火枪手数量,线列方阵的厚度在被不断压缩。
方阵逐渐变成了扁平的长方形,方阵从多排变成了现在的三到四排。
比如东南新军由于训练更好,火枪更先进,所以排成三排阵型轮换射击。
而明廷这边由于士兵训练不够,火枪经常出问题,所以排成五排轮射。
但是无论是东南新军还是明廷,都是这种长方形的扁平方阵。
这样的阵型自然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整个方阵的侧翼,也就是长方形的两翼是最薄弱的地方。
这时候就要说到骑兵了。
在西班牙方阵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候,骑兵对待这种满身都是刺的方阵可以说是毫无办法。
长矛手如同刺猬的刺一样,骑兵根本无法冲锋。
而火枪手可以用火枪射杀骑兵,面对西班牙方阵,骑兵冲锋突袭也是死,如果在马上使用火枪,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步兵呢?
而火枪技术的发展,让骑兵穿甲成为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正如苏泽在大沽之战中战胜了李成梁部,厚重的铠甲根本无法防御子弹,反而会拖慢了骑兵的机动性。
所以在西班牙方阵的时代,骑兵几乎被逼着退出了历史舞台了。
可等到了线列步兵时代,克制骑兵的长矛手先退赛了,而火枪手的阵型又发生了变化。
这时候骑兵又行了。
因为线列阵型的侧翼薄弱,骑兵可以利用其超强的机动性,从侧翼后者背后进攻线列步兵方阵!
同时,由于火枪的威力让各种厚度的铠甲都成了摆设,就连火枪手自己都不穿甲了,机动性成了战场上最重要的东西。
这时候有军事家发现,骑兵似乎又行了。
这也就是熊况根据如今的战场,观察到了的时代风向。
熊况认为,骑兵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
既然如此,熊况干脆彻底放弃了骑兵的防护,也就是连轻甲都不穿了!
熊况麾下的骑兵,全部都穿普通的棉布军装,而他们使用的武器也换了。
熊况将骑兵的定义改变了,既然骑兵的作用是冲到线列方阵的侧翼杀穿敌人,那这时候的骑兵,既不是北方游牧民族那种一边射弓一边袭扰的轻骑兵。
也不是李成梁用过的那种带甲冲锋的重骑兵。
熊况也没有给骑兵装备火枪,因为这个没有连发的时代,骑兵使用火枪只能开枪射击一次。
熊况对麾下骑兵指挥官反复灌输,他们其实就是骑着马的近战步兵!
熊况的骑兵,每一个人装备的都是近战武器。
除此之外,每个骑兵还会配备五发的手榴弹。
而熊况制定的作战方法,就是在对方线列步兵摆下阵型后,从侧翼冲杀进去,然后直接弃马步战,彻底搅乱敌人的阵型!
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
因为在真正的战争中,无论是敌我双方都不可能摆出完全是长方形的阵型。
而敌人也会加强侧翼的防护,或者依靠地形保护自己的侧翼。
所以熊况的骑兵作战方法,也只是理论上可行,而这一次汉阳之战,就是用来实践他军事理论的第一仗。
果然和作战之前所预料的那样,湖广明军和东南新军都抢着来到了刘家庙前。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