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大汉的昭昭天命和马邑之谋《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 第272章 ,大汉的昭昭天命和马邑之谋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272章 ,大汉的昭昭天命和马邑之谋

大汉四年五月二十三日,雁门郡,平城。
“铁狼娘,这是你儿子用他的津贴给你买的衣服。”一个汉军军官拿着衣服说道。
“大虎娘,这是你儿子用津贴买的布匹。”
“不是还没有打仗,就有赏赐了?”铁狼娘奇怪道。
草原的骑兵当然不会有俸禄这种东西,抢到了就有战利品,抢不到那就什么东西都没有,所以她才会这么奇怪,战争还没开始怎么就有战利品。
“你儿子现在的汉军,我大汉的军队都是有津贴的,我大汉可不是匈奴那样的野人,什么东西都没有,只能靠抢。”汉军军官自豪道。汉军的福利待遇一向是第一等的,即便是秦国都比不了。更加不要说是匈奴人了。
而后徐凡看向三人道:“给你们在马邑留下1万士兵,能不能守住三个月时间?”
匈奴人和秦赵拉锯上百年,双方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匈奴人因为文明等级低,他们甚至连云梯都不懂制造,攻城能力几乎为零,当然他们也不在意,毕竟匈奴人入侵中原,不是为了争霸中原,而是为了劫掠物资,他们也不想打城池,而是喜欢劫掠四方的村镇。
而后汉军军官不断念着名字,一个个白羊部士兵的亲人惊喜的接过汉军军官给的东西。
有刘邦的前车之鉴,徐凡当然要警惕自己也步入刘邦的下场了。
这也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纠缠两千年的原因,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这两个种族,不想办法消灭游牧这种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消灭游牧民族。
胡人和汉人不是有血统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生产习惯和经济活动决定了,历史上胡人进入了中原会很快同化成为汉人,汉人进入大漠也会快速变成胡人。
这个时代的人都是有教化情节,吴太伯,姜太公,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徐凡成为了天子之后,他更是屡次述说自己对姜太公这些人的尊重,说他们将原本的夷狄之地,变成了诸夏之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大汉的文臣武将对教化更加重视了。
徐凡道:“你们这个试点非常重要,定居下来的牧民就和我们汉人没什么两样了,在平城实验成功之后,我大汉的边郡都要按照你们这个模式来吸收大漠的胡人。”
徐凡的亲卫马上拿出一张北方地图。
臧衍这话让所有匈奴人大部落首领气愤无比,什么叫拼光十万匈奴骑兵,这是想要把他们的部众全部拼光吗。
“诺!”
军官没好气道:“是天子,单于是匈奴人的说法,现在你们已经是大汉的子民了,不能再说单于了,以后要记得要说天子。”
“这位大人你跟我儿子说一下,让他跟着单于好好干,一定不能辜负单于的重用。”在这些白羊部士兵亲人看来,汉人给了这么多东西,他们的儿子肯定受到赏识和重用了。以后自己的儿子说不定会飞黄腾达,说不定可以成为一个小部落首领。
冒顿皱着眉头道:“汉帝已经察觉我们的举动了?”
周章想来,有这支大军保护,匈奴人不可能是战胜汉军,就没有继续阻止了。
为了安置这几万白羊部落,大汉可是非常了非常大的代价,每的部落就会用水泥砖头给他们版筑一个定居点,这种定居点四面有2丈高的城墙护卫,在草原来说非常安全,只要不是遇到万人骑兵,一般的部落都不能欺负他们。
徐凡大声道:“传令给云中郡太守,太原郡太守,代王,上谷王,镇北将军府,让他们集结大军,随时做好出战的准备,当匈奴人出击,立刻增援雁门郡,朕要在马邑重创匈奴人。”
冒顿知道臧衍和汉帝有杀父之仇,他不可能是大汉的奸细的,他刚刚说这话,只不过是想杀死汉帝而已。现在匈奴对付大汉,需要臧衍这了解大汉内情的人。
郦商道:“有朝廷的支持,臣就有信心了。”
陈晨也跟着苦笑道:“丞相已经在斥责我们没有规劝陛下了,还警告我们,说陛下您有个意外的话,我等全都要陪葬。”
徐凡看了半天后说道:“匈奴人集结对我大汉来说未必不是好事情。”
朕这几年会让朝廷出台政策,在天下大力推广牛耕,马耕,让你们的牲口不缺少市场,这些牧民只要能赚到钱根本不会在意生活方式的转变,能居住在城市里,怎么也比居住在条件简陋的荒野当中要好,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只要定居和圈养模式开始,游牧的喜欢就会快速挖掘,这是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代代替。”
“你们一定要做好移风易俗事情,第一点就是要改变他们游牧的习性,把他们固定在草场上,任何敢越界从新游牧的部落和牧民,你们都要从重处罚。”徐凡坚定对郦商三人说道。
冒顿道:“参军是无心之失,尔等不用放在心上,我匈奴的勇士每一个都是宝贵的,本单于不会让他们白白死去。”
而徐凡带着雁门郡太守郦商,都尉樊哙,郡监军陈晨三人在不远处观察着这個白羊部的安置点。
其他大部落首领也纷纷说道:“臣请单于斩杀汉人奸细。”
郦商这个时候才想起来,他们这平城是为了劝说天子离开这里。对于徐凡去前线,周章本是劝阻过的,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但徐凡却说,只有在前线才能了解匈奴人的动向。当时徐凡带领的是大汉最新装备铁甲的骑兵。
而大汉的文臣武将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有意无意的推动这些儒生的声音,虽然他们现在的功劳还不足以在塞外建立诸侯国,但他们还会继续立功,等他们做功劳足够了,他们也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诸侯国。
里面更是专门帮助这些牧民修建了房屋,安置牲口的牛棚,打了
井,做了一些简单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且把平城四周的草场也按照每户牧民划分了,大致上是一户牧民可以得到上万亩的草场,配合上青储饲料即便不游牧,牧民也可以生活下来,平均算下来大汉在这每个牧民上花了差不多上万钱。
所以匈奴人不是真到了活不下去的情况,是不会进攻大的城池和坞堡的,没有这个需求,自然就没有点出攻城的科技树。所有草原帝国,匈奴帝国应该是攻城能力最差的。
只用军事能力来对付草原,这场战争就会像历史重演,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相争几千年没完没了
“我们汉军的主力都是步兵,带领几十万步兵杀人草原,匈奴人只要和我们打游击,我们汉军就会进退不得。
冒顿看向臧衍问道:“我匈奴骑兵不擅攻城,汉帝真有你说的本事,只怕很难攻克马邑。”
马邑虽然是一座坚城,但比起雁门关却远远不如,单于要是能集中匈奴主力,先击溃城外的骑兵,再不计伤亡攻城,哪怕拼光十万匈奴骑兵,只要抓住汉帝也是值得的。
郦商道:“陛下放心,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末将也可以守,只要您回到雁门关内即可。”
徐凡想了想道:“朕可以暗中潜回雁门关,朕的大纛留在马邑,让匈奴人以为朕还在马邑,吸引他们匈奴人的主力,为朝廷大军集结留下时间。”
樊哙道:“陛下您身份尊贵还是不要长时间滞留在平城,这里太不安全了,匈奴人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杀到平城。”
但冒顿却道:“汉帝有骄傲的资本,你折兰部未必是汉帝的对手。”
臧衍道:“根据我们在汉国的探子来报,汉帝退到马邑了驻扎,据说马邑城中有上万大汉的精锐保护汉帝,城外还有上万骑兵。”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