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千金市马骨和难以转变的观念《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 第262章 ,千金市马骨和难以转变的观念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262章 ,千金市马骨和难以转变的观念

长安城,农业钱庄总店。
“掌柜大好事,掌柜大好事!”胡亥一进来就大喊大叫道。
宋襄听到这声音皱着眉头出来道:“什么好事?”
胡亥道:“某接到大单,某的兄长在赵里是夫子,在乡里威望甚高,他已经说服赵里的百姓贷款购买十几头耕牛,铁器农具,贷款额度达到几十万钱,而且赵里的亭长还想借我们农业钱庄的钱来修水渠。”
“修水渠?咳咳,你们这里民风就这样淳朴吗?
他们知不知道修个水渠的花费有多大?当年大秦集全国之力也不过修建了一条郑国渠而已。”
胡亥马上说道:“没有那么大,就修一条十几里长的小水渠。能覆盖住赵里上几万亩土地就可以。”
“十几里?”宋襄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
而后胡亥小声说道:“掌柜,某觉得这是个千金市马骨的好机会,您想想看,普通农户购买几十钱的镰刀,几百钱的农具,我们要贷多少款?才能把这两亿钱全部贷出去。
但要是修这种小水渠的话,一个村里怎么也得花费上百万钱?只要有上百个这样的村里我们的贷款不就成啦。我们农业钱庄就应该以赵里为马骨,把这小水渠给弄好,轰动整个关中,到时候就不用担心农户贷款的问题了,而我们农业钱庄也可以打出长安城了。”
宋襄眼前一亮道:“胡亥你是个人才啊,连千金市马骨的典故都知道,这事情就交给你全权负责啦,有什么困难都可以上报,我们农业钱庄全力支持伱。”
胡亥道:“我们农业钱庄提供钱,赵里可以提供几百青壮,现在最缺的就是一个懂修水利的人。”
宋襄道:“这好解决,一个小水渠而已,某去联系水利学院找一个夫子去帮忙。”
大汉三年十一月六日。
在宋襄的帮助下,水利学院夫子李裕,跟着胡亥来到了赵里。
胡亥他们一过来,所有的村民都激动的围上去了,村里要修水渠的消息已经传遍,所有的村民都极其兴奋。
这里是关中,郑国渠距离他们村里连50里都没超过,村里不少的老人都曾经修过郑国渠,也知道郑国渠修成之后带来的超级丰收。
当年六石四斗的亩产震动了整个关中,很多人都对当年的丰收记忆深刻,水渠对关中的百姓而言是丰收的象征。现在他们村里居然也要修水渠了,村民们激动的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胡亥看着围上了来的村民不耐烦道:“你们又不懂修水渠,围上来干什么,这不是影响人家水利夫子的工作,快快快,该干嘛干嘛,不要围在这里。”
村民们被这样轰,也不恼火而是一个个离开,只留下了夫子扶苏,里长江涛,亭长王文三人。
李裕看到三人笑道:“没想到你们村的人挺有远见的居然还会想到修水渠。”
扶苏拱手行礼道:“赵扶苏见过兄台,不知兄台大名?”
“在下李裕,见过各位,家祖是蜀中李冰,因为家族擅长修水利,被天子请到了关中,现在为水利学院的夫子。”
扶苏道:“原来是李太守的后人,难怪会得到天子的重用。”
“不知道我们赵里修灌溉全村里的水渠花费是多少?”
李裕看了四周的地形道:“你们这里地形平坦,又靠近渭水,不缺乏水源,只修建一个小水渠的话,花费不大,最近墨家弄了一个新式的风车,可以通过机械抽水的方式,把河堤的水越过大堤抽到农田当中。再用上砖头水泥来修建水渠,只算材料费用的话,百万钱左右,可以减少一条灌溉全村的水渠。”
为了解决农业灌溉的问题,徐凡想到了后世的风车和承压井技术。
承压井利用大气压原理把水抽上来,但这样要用人力不断的压水非常不方便,徐凡又想到了风车作为动力源,两者一结合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把河水抽到田地当中,
甚至在没有河流的地方只要打下了水井,再建个风车也能把地下水抽上来,对这个时代而言可谓是增产神器,只要找准水脉,即便是山地也可以丰收。
扶苏三人相互看了一眼大喜,而后扶苏道:“我赵里的水渠就拜托李夫子了,事成之后我赵里愿意1万钱作为李夫子的报酬。”
李裕笑道:“不用了,农业钱庄已经付过报酬了,一事不二酬。各位可以干自己的事,某在赵里观察你这里的地形,好设计合适的水渠方位。”
扶苏明白,这是专业的事情,他们待在这里也不懂,反而会打扰到李裕。
于是四人就离开了这里。
里长江涛看着李裕还是有点担心道:“我们这就借了上百万钱?还不上该怎么办?我等不会卖儿卖女吧。”
里长江涛年纪大了,对这样冒风险的事情总是有些担忧的。
胡亥笑道:“这个是天子的产业,里长您担心什么,担心天子让你卖儿卖女。不可能的,我们赵里上万亩土地,每年打下来的粮食也有值几百万钱,哪里用担心还不起。”
里长江涛:“天灾人祸的事,谁说的准?今年关中大丰收了,谁知道明年老天爷会不会发脾气,来了一个旱灾绝产,到时候我们收的粮食连自己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去还这些贷款?”
胡亥好笑道:“里长,正是因为老天爷会发脾气,我们才更要建水渠啊,只有我们水渠建设好了,即便老天爷他发脾气,我们也不缺水浇灌庄家,粮食也不会减产。
就像郑国渠一样,以前动不动老天发脾气,当地的百姓自己都养不活自己。但郑国渠建成之后,你看看不管是水灾,旱灾哪里田地都是丰收的,关中都没有凶年了,修建水渠就是最好对付老天爷的方法。”
这次连扶苏都帮助胡亥道:“里长,我这个弟弟虽然不靠谱,但他今天这说话有道理的。修水渠才是解决天灾最好的方法。”
亭长王文道:“这笔钱虽然多,但我们最多明年咬咬牙多卖点粮食,以后的几年辛苦一点,多出几份力气,总是可以还上的。
但水渠建设好之后,我们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了,有这条水渠,我们赵里会越来越富饶的。”
胡亥笑道:“说的没错。”
而后他用手指向村口附近三三两两闲聊的人道:“某都不知道该如何说你们好,现在关中到处都缺人手,少府的农具工厂在招人,钢铁厂在招人,煤炭场,矿石场,甚至还有很多家具作坊,马车作坊都在招人,工人的月俸越来越高,你们情愿坐在村里闲聊胡侃,也不愿意到长安城去打工。村里这几百号青壮,去这些作坊去打工,一个月也能赚个十几万钱,几个月下来这百万钱不就还上了。”
里长江涛震惊道:“长安城的作坊真这么赚钱?但朝廷不让我们乱走,而且出了村里,谁知道外面的人会如何欺负我们农户。”
大秦以前对户籍看管的是极其严的,甚至不允许村民随意出走。
胡亥嘲讽道:“您说的都是老黄历了,现在谁还有人限制大家进出?您看我时不时就跑到长安城去,有人管过吗?”
“现在是新的朝廷,新的世界,您老的观念要变的,不然的话即便有好事情,你们也抓不住。”
胡亥没好气道:“你们愿意吃苦就去挖矿,包吃住不说,每个月还能赚1200钱的俸禄。”
“这么赚钱?”里长江涛的三观碎裂了,按照粮食价格来算一个月就能赚13石麦子,一年下来就可以赚160石的粮食,相当于关中150亩以上的粮食产能,这个俸禄足够养活一家五口人,而且还能过得不错。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