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人造尼罗河和水利学院《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 第233章 ,人造尼罗河和水利学院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233章 ,人造尼罗河和水利学院

十二月三日,仲山瓠口。
徐凡带着陈平等汉国高层,来到了关中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郑国渠视察。
郑国渠引水的瓠口,是在泾河边一座叫仲山的山脚下。为什么这里叫“瓠口“呢
泾河出了中山脚下这个峡谷口以后,就算到了关中平原,这时泾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S型河道,泾河水从河道流出来以后,河面一下子宽阔起来,河道的形状是葫芦状,而“瓠“就是葫芦之意,因此瓠口的称谓就跟河道的形状有关系。
徐凡走向水渠旁边,皱着眉头沉思起来。发现水渠当中已经有不少泥沙淤积了,而且水渠也有不少残破之地,这个时代没有水泥,郑国渠只有关键地方垒石做坝,但这种做法成本极其高昂,不管是做渠的石头还是做沾合剂糯米价格都及其高昂,所以大部分水渠还是只开挖了一条土质沟渠。
但这样一来渠道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此时笔直的渠道已经有几分弯曲,也可以看到渠道被流水侵蚀的部分,显然秦国懈怠了对郑国渠的维护。
“郑渠,我在陈郡就听说,郑国渠附近的土地亩产可以达到六石四斗,一个郑国渠就可以给关中带来两千万石粮食,怎么现在关中会缺粮食?”
当暴秦完成统一天下的使命之后,上苍又把这一切收回去,再想到函谷关忽然出现的小道,不得不让人感叹,上苍主导这一切。
郑渠苦笑道:“我父亲找遍古籍,终于找到原因了,当年西门豹治邺县,发动百姓凿引漳十二渠,以溉农田,水渠成功,当时邺县的亩产也达到一钟,使得使得邺南大片瘠薄的盐碱地成为膏壤之地。
“水土流失?”陈平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
即便我父亲做了种种准备,每年带领民夫掏沙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加之当时关中要修建直道,始皇陵和其他宫殿,关中民夫不足。朝廷最终放弃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郑国渠粮食的产能也缓慢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即便是正常水平,这里依旧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咸阳经历了最开始恐慌和萧条,咸阳的百姓再发现汉军真军纪严明,每个里坊都会有一屯士兵驻扎,任何感为非作歹的人,甚至是合纵联军的士兵都会被他们抓起来,咸阳的百姓才开始信任汉军。
陈平摇头道:“百姓愚昧,禁止砍伐树木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只怕他们不会听您的宣传,要是看汉王您说的煤炭真能解决燃料的问题,可能会有所改善,但煤炭的价格必须要比木柴的更低,而且也要方便推广到百姓身边,这两点如果都能做大,可以极大的减少百姓滥砍滥伐的问题。”
(不再说什么10斤多了,这里用的是秦斤,一个月也就两石半,按照汉朝食货志,一个壮劳动力每个月要吃掉两石粮食,一个月赚两石半,徐凡包吃的情况下,民夫也只能勉强也只能养活自己的妻子和小孩,有个老人都要饿死,所以十斤粮食真不算多。)
徐凡想了想道:“天下太平了,关中乃至天下应该多修建水利工程,提升粮食的产能,粮食不能只看老天爷的脸色。”
郑渠苦笑道:“福祸相依,大量的泥沙能肥沃田地,才有了关中天府之国的美誉,但泥沙却也容易淤塞水渠,抬高了水渠四周的土地,本来郑国渠是自流渠,灌溉土地,只要打开水闸即可,但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需要挑水浇灌。
陈平听完徐凡的讲解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些年大河经常泛滥,是因为水土流失,抬高了河床,这是一个很简单直观的推导过程,但却从来没有人想过这点。
被徐凡叫为郑渠的人,正是当年修建郑国渠的总设计师郑国的长子,因为他父亲的身份是韩国的间谍,即便后面被始皇帝原谅,但他们家一直在秦国谨小慎微,什么事情都不敢冒出头,这反而躲过了关中的几次政治风暴。
毕竟上层的变化和他们的生活无关,对底层的百姓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郑国渠之前,秦国虽然也经常出动几十万大军征战,但征战过后,不管胜败,大秦都要休养好几年,重新积攒粮草,而郑国渠彻底解开了秦军后勤的限制了。
这个时代粮食产能极低,不缺乏水源的沃土,亩产也是三石,而荒僻的土地常年只有一石,相当于现代的60斤左右,现代绝收都没有这么惨的产量,但这却是这个时代大部分田地的亩产,要是可以把这个世界粮食的亩产推高到6石,大汉前100年将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徐凡想要的工业化也就不会缺少粮食的支持了。
郑渠喜道:“诺!”
徐凡占据关中的时候,想要巡视郑国渠,自然把他给找出来,这天下除了已经死了的郑国,对郑国渠最了解的应该是他了。
徐凡道:“你有什么办法让百姓多种树,少滥砍滥伐,泾河这样继续水土流失下去,会变得越来越狂暴,泛滥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害的也是泾河两岸的百姓。”
看到郑国渠残破的堤坝,徐凡这个时候才恍然发现,自己有一个最重要的工具没有制造出来,那就是水泥,有了水泥之后,水利工程的保养,城池的修建,甚至房屋都会变得极其简单,徐凡气的都拍自己大腿一巴掌,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没有想到,找到弄出水泥能节省多少事情。
徐凡知道泥沙能带来营养物质,浑浊的泾河水让郑国渠附近田地,出现和古埃及一样的灌溉条件,有这么高的亩产就说的通了。
徐凡喜道:“陈平你真足智多谋啊,这法子好,等我百年之后,你们也不要修什么皇陵的,随便找个光秃秃的山把我埋了,而后在上面种上万棵树。”
陈平道:“诺。”
“汉王万福!”当即就有百姓兴奋叫起来。
对现在咸阳的百姓来说,每天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听汉军消息。
对他们来说秦国灭了,天就塌了,他们的官职被汉国废除,他们的土地被汉军没收,他们从权贵变成亡国之人,这其中的变化更比不是短时间内可以适应的。
这些人也不是没有想要逃出关中的,但他们很快发现汉军根本不限制他们的逃跑,只是当他们逃出关中之后,会没收关中贵族的房产店铺,本来还有点心动的前秦贵族,舍不得最后的一点财产了,只能继续留在咸阳。
后世工业化开启之前,反而是进行了全国性的水利设施修建,为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个时代粮食产能低到徐凡都觉得浪费土地了,良种和肥料的问题还没有办法解决,先解决水利设施也是好的,这就需要很多的水利人才了。
“要修渠可不是有民夫就足够的,还要有搞,锹等铁质工具,这种天气上着冻,没有足够的药和酒,民夫做工,必定死伤惨重。”
郑国渠建成,哪怕只是普通肥沃的土地,暴秦想要灭亡六国,都要多花费二十年的时间,但偏偏他就比天下最肥沃的土地,还要高产一倍,让暴秦每年多出来的上千万是粮食用于战争,靠着这批粮食,六国根本无力抵抗暴秦。
徐凡忽然想到都江堰才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郑国渠也只惠及了关中百姓百年时间,而都江堰却惠及成都百姓2000多年的时间,以至于天府之国的帽子戴到成都头上之后,就再也未曾摘下。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