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不说话,装高手《昏君休走,祖宗驾到!》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昏君休走,祖宗驾到! > 第267章 不说话,装高手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267章 不说话,装高手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267章不说话,装高手
高考是前些年秦、汉、唐、宋、明五个朝代的联合改革,其考察科目、录取方式与后世一般无二。
五朝统一进行九年的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与高中一共十二年。
赵匡胤曾经表示担忧,他认为应当开展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但李世民持以反对意见,他只用了一句话,便将赵匡胤问得哑口无言。
“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上哪儿去培养综合素质呢?”
其实就像是科举一样,唐朝的科举考察内容很多,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等,考察的科目也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科目,不止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而宋朝的科举就是明经与进士,考察科目有帖经、墨义和诗赋。考察范围大,考察内容多,这就导致了唐宋的科举几乎都被富贵人家所垄断。唐朝在兴元元年至乾符二年的九十二年中,抛除停了科举的两年,在剩余的九十年中,范阳卢氏考中进士科者有116人,进士科以外的科目还没算入在内。
更令人咋舌的是,只有在唐睿宗李旦执政的景云二年,范阳卢氏才出了一个主考官,这就很能说明问题,知识完全被门阀所垄断着。
到了宋朝,情况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谓的两个寒门代表范仲淹断齑画粥,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也不过是说给老百姓的童话。寒门也是门第,不是贫民可以碰瓷的。老范与欧阳修固然因为家道中落而贫穷,但要注意一点,人家是家道中落,并不是世代贫农。
而科举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要看明朝。都说八股文禁锢思想,但辩证看待问题,八股取士的好处在于无论你是什么家庭,考试范围就那么几本书,限定在四书五经之内。
倒不是说这种禁锢思想的选拔方式对,只是说一说优势所在而已。毕竟看待这种问题要辩证,不能偏执一端。
为什么不提网庙大吹的隋朝呢?这里需要注意,隋朝的科举实际上和两汉察举制区别不算太大,而且并不像广神所吹的那般,如果有深入了解的话会知道,根据史料隋文帝、隋炀帝诏书记载的隋文帝的二科、隋炀帝的十科、四科中都没有进士、明经的科目,至于分科举荐的办法也不始于隋。
两汉的察举已经实施分科、策试。何况,即使隋代真出现了相当于进士的科目,也不能说这就是科举制度。因为,同之前的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
二、考试定期举行;
三、严格考试。
而隋代选官制度则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仍然必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制度上并没有给予他们投牒自应的权利。
所以说网庙信徒的蠢与坏就在这里,明明是需要高官推荐才能得到入场券的高贵活动,非要吹成后世那种白身都能参加的选拔制度。
老李的目光长远,当然知道这种教育的好处所在,只要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公平,那就够了。
至于那些门阀世家,相信不用参加五朝联考,日子也能过的很滋润。
在听说五朝联考与各朝的教育制度后,范仲淹的双眼放光,拽着赵匡胤态度几乎是央求,问问自己能不能找一所大学去做校长。
“你要练练……”赵匡胤不动声色地拍拍范仲淹的肩膀。
没办法,宋朝的大学……只能说是一般。五朝之中最好的大学,是李白坐镇的大唐长安皇家大学,其次是大唐帝国理工大学,再然后是明朝的洪武大学,宋朝的第一,排在五朝要在前十名开外。
不过赵匡胤也不太在乎这些,躺平了。
反正他起步又不是大一统王朝,落后一点就落后一点吧。
说笑之间,众人来到了庆历六年的岳阳楼。
其实不止是范仲淹,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经登上过岳阳楼,留下过诗歌——在岳阳楼留下诗作的,甚至还有吕洞宾。
对,就是被狗咬那个男人。
只不过这些人的诗文的光芒,都被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给盖住了,所以声名不显。
每座名胜古迹,都有其代表之作。这代表作一旦出现,后人再想挑战可谓是难若登天。比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后,便息下为黄鹤楼作诗的想法。
还有李世民看了宣城谢朓楼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后也不想再献丑,都是这个道理。
李白自从登上岳阳楼,便没有停歇,一会儿敞开衣襟,吹着呼呼地刮着的过堂风,一会儿抱着柱子贴贴,看起来潇洒又随意。身边的贺知章杜甫还有高适看着他一脸宠溺,杜甫手里还拎着一小坛上等花雕,随时等候李白要酒喝。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并没有因为杜甫成了国公和宰相而动摇分毫,杜甫不会在李白面前拿捏架子,而李白也不会真把老哥们儿当成宰相,一如当初四方游历时的好哥俩模样。
白居易翘着二郎腿,鼻孔都快仰到天上去了,根本不想看这个活宝。
给我们大唐的脸……呃,算了。白居易本来想吐槽李白丢脸,但是一想到李白的诗文,又不得不承认,相比于这样大呼小叫丢脸,如果这些人知道这个cosplay人猿泰山的男人是李白的话,非但不会计较他大呼小叫的行为,甚至还会觉得这样才特么是李白。
对嘛,你不狂放一点,伱还叫李白?
当然有宋人注意到了李白这边的动静,本来还有人想上去提醒提醒李白,让他注意一点,毕竟这是公共场合。但自从李白搂着栏杆,以一种极度危险的动作探出脑袋,吟诵了一首诗后,便都熄下去劝说的心思。
恃才放旷嘛,文人是这样的。
不得不说,人都是有一点浪漫主义情怀在身上的。就算是现代人,如果真遇到李白这样有才华的人,狂放一点也没人会说什么。
就怕是那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哗众取宠第一,论及文采倒数的。那种不叫恃才放旷,叫蠢猪傻逼。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