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看来父死子笑不只是大唐特产《昏君休走,祖宗驾到!》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昏君休走,祖宗驾到! > 第257章 看来父死子笑不只是大唐特产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257章 看来父死子笑不只是大唐特产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257章看来父死子笑不只是大唐特产
赵匡胤的声音带着怒气,在李清提供的特效加持之下,连山脚下都回荡着他的声音。
皇帝之怒,响彻群山!
也不由得他不生气,这赵恒实在是太拟人了,心里一点B数儿都没有。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行为了,必须要出重拳!
听到这道声音,在场的人不由得都下意识嘬紧后方。
无他,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这毕竟是在泰山之上,还发生在神圣的封禅大典之中,不由得不让人遐想。
尤其是刚刚还发生了太祖皇帝的牌位架着太宗皇帝牌位灵车暴打当今皇帝的西洋景,这无疑更强化了群臣的遐思。
莫非……真的是太祖皇帝显灵了?
尤其是在看到赵光义的牌位驾着驴车,驮着太祖皇帝牌位的时候,这更让他们强化了这种想法。
毕竟太宗皇帝赵光义……赵炅的即位可以说是不清不楚。无论他到底是不是顺位继承,金匮之盟是真是假,也洗不脱赵匡胤驾崩的当天晚上赵光义瓜田李下的嫌疑。
就好比是一坨黄泥巴掉进了赵光义的裤裆里面,不是屎也是屎了。
后世十分著名的“烛影斧声”事件,在这个年代还没有市场……不对,应该说还没有编写出来。
所谓的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匡胤就莫名其妙地暴毙了,晋王赵光义也顺理成章地即位。
而这个烛影斧声事件,第一次出现在记载之中,还是宋神宗赵顼的熙宁年间文莹编写的《续湘山野录》。
太祖时期的事儿,一直没有具体而靠谱的记载。突然间在一百年后的某一天,有人绘声绘色地编了一段故事,其中的可信程度……大概相当于明朝嘉靖年间成书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洪武时期的朱棣生母不是马皇后一样玄学。
当然了,有人听风就是雨……
但实际上正史中记载,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即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总体来说,和朱棣生母案相比,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不利于赵光义。
赵恒当然也知道自己爹即位不是很合乎正常逻辑,现在听到晴空中一声霹雳暴喝,吓得三魂掉了一半儿。
在他惊恐的目光之中,一张熟悉到无比的脸庞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是他的好父皇,赵光义。
赵光义一脸灰败,身上还套着拉车的套,身后拉着一辆驴车,驴车上坐着一位黑脸汉子,一看就是常年带兵的手子。
“先……先帝?”王旦惊奇地呼道,不过倒是对于赵光义的驴车没什么惊讶。
他也不傻,知道能够如此对待赵光义的,肯定是赵匡胤。
想当初先帝驾着驴车,一路小跑逮虾户于高粱河,天下震动。这对于他的兄长,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来说,定然是莫大的耻辱。
朕他妈好一条汉子,怎么有你这个窝囊废弟弟?
这样去代入赵匡胤思考,王旦还觉得这驴车挺适合先帝的。
“父皇?”赵恒惊悚地看着垂头丧脑的赵光义,从尾椎骨凉到了天灵盖。
作为赵光义的儿子,他当然知道自己爹即位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要不然,他爹也不会天天琢磨封禅的事儿。
一来是为了宣扬大宋国力,二来是为了显示正统,最重要的在于,赵光义想要借着封禅来标榜自己的合法性。
众所周知,越缺什么,就越喜欢炫耀什么,就像是群里某些网友天天吹嘘自己多么多么大一样。
而赵光义身后拉着的那个人,赵恒当然认识。
赵恒生于开宝元年,记事的时候赵匡胤可还没死呢。
再说赵匡胤长得比较有特点,老赵家就这么一个大黑胖子,赵恒当然认得他。
赵光义抬头看了一眼赵恒,左右看看四周的环境,张张嘴,什么都没说出来。
这要是放在没见过赵匡胤以前,赵光义得暴跳如雷,顺便伸出手给赵恒扇几个大嘴巴子。
娘的,你老子我都没封禅呢,你小子竟然封禅了?
其实赵恒的关系和赵光义并不是很密切,但这锅不在赵恒,而在赵光义。
赵光义的疑心病很重,或许是因为自己即位不是很正常,所以连带着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是很相信。
至道元年八月十八日,赵恒被册立为皇太子,自赵元侃改名赵恒,兼判开封府事。自唐中叶至五代以来,就很少有册立皇太子的皇帝,因此赵光义立太子被视为一大盛事。
赵恒被立为太子后参拜太庙回宫途中,开封民众欢呼雀跃,甚至有人称他为“少年天子”(一说“真社稷之主也”)。赵光义从李皇后处听说此事后,觉得“百姓但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
但身为太子的父亲,当朝的皇帝,气肯定不能撒在赵恒的身上,毕竟赵恒刚被立为太子就挨一顿训,明显是他这个皇帝心眼子小。
为此赵光义只能迁怒于寇准,但经过寇准的一番解释,他才就坡下驴地消气。
赵恒做了太子以后,事事谨慎小心,少有引人注意的表现。但至道二年的开封灾情减税事件颇使赵恒受到惊吓。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