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难以奉命《季汉大司马》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季汉大司马 > 第560章 难以奉命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560章 难以奉命

“霍督所言收郡辟除之权,乡官由中枢委任,粲以为甚好,有摄地方之权而归属中央也之意。然汉之所以能安天下,或是之所以能兴,多有赖诸郡太守效力。”
王粲思虑少许,说道:“故粲以为当下,宜当循序渐进,先察吏治,而后再议此事。不宜仓促废黜旧政,以伤旧人之心,及让从吏人人自危。”
汉之所以形成独特的二元君主价值观,与汉采用的征辟制关系莫大。因政治制度,引申出士人追求,从而形成相应的社会土壤。
郡太守犹如封君,代天子行事,具有辟除士人在任官的权利。故而大部分士人的价值目标追求,不是说要到中央出任丞相,而是‘为郡掾史,守坟墓,衣食无忧,乡里称善人。’
当郡太守任命士人出任属官,士人在‘食君禄,忠君事’的价值观下,郡太守对士人具有知遇之恩,士人要效忠或为郡太守效力。
在这种的政治制度下,形成独有的二元君主价值观,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如逢乱世,郡太守既能得官吏效忠,又执掌军政大权,若有反叛之心,犹如小王国,非常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故而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征辟制的废除,将郡县委任的权利移至中枢,实际上是专制政治演进的必然趋势。
家乡人任地方官吏,可以土官称之,外任则可以流官称之。
“十万真不成?”刘备反问道。
“臣以为难行!”
一旦流官化,虽能避免徇私舞弊,官吏与大族互相勾结。但地方上积时已久的难政,流官们则难以解决。且因流官非本地人,非常容易剥削地方,而不会因家乡之故,而有所顾忌。
“臣率兵久围寿春,地势低洼,易遭水患。时贼发举国之众而南下,臣进退不得,恐伤国体。”
刘备微微蹙眉,说道:“前年大战初平,隐户未析,山越逆服。君不思百姓之力,谓朕言有希冀破敌。今朕息民以养士,山越不时将顺,蓄积粮食,隐户析出,何以言难?”
第一件事,在他入主荆楚时,霍峻建议迁治武汉,避免重楚轻吴,荆、扬二州失控。
霍峻沉吟良久,说道:“魏人善步骑,寻常军士不足以用,需尽出京师禁军步骑。且再发军士五万,满十五万之数。臣方可率兵内围寿春,外阻援军。”
刘备虽认可诸葛亮的话,放弃大规模北伐的念头。但不代表刘备不想出兵北伐,他还想听听霍峻的意见。毕竟上次东巡江淮,霍峻曾向他提出与曹魏在江淮决战的建议。
当然趋势归趋势,其抗拒力量之大,绝非一两句言语所能搞定。
霍峻在江淮多年,斥候对寿春城的内外早已探查的明明白白。寿春城太大了,其能容军民十余万。内有双内城,外有八公山上的山城。
别看刘邦夺韩信兵权,但实际上刘邦每次夺了韩信的兵马后,又调了一批其他的部队给韩信,以防止韩信拥有嫡系部队。如韩信攻略河东时,刘邦给了三万人。
霍峻捧着茶盏,说道:“陛下外出则领兵作战,入内则劳于案牍。陛下长期操劳,宜当保重身体为上,臣之事为小。”
“诸君所言不无道理,今安天下为主,而后以治天下为次。但朕以为安、治未必不可齐用,辟除之权不可骤收,今不如潜移默化,徐徐而图之。”
霍峻的建议如能彻底施行,配合之前革新的选官制,天下之有志之士无不向往京师。
当然孙邵点出了今下的形势,南汉当下是安天下为主,治天下在后,当下不应该有大变动,以免多生乱事。
就在众人互相讨论时,刘备从外而入堂。
刘备听懂霍峻的言外之意,问道:“五万兵不成,若予君八万兵是否能成?”
刘备让左右为霍峻奉茶,笑道:“岁末之时,政务繁琐,多被案牍所累。过些时日,你我相见则是易也!”
“诺!”
马良朝着刘备拱手,说道:“霍督以为不如借肃清郡吏事,收君县辟除权,将郡吏委任移至尚书台。诸卿以为不可……”
“然也!”
第二件事,霍峻多次提出稻麦耕作,让司马芝为劝农使,百姓大力耕作田亩,革新生产力,极大丰富粮草储备,让南汉不再为粮所烦恼。
有了刘备的拍板,众人不再纠结废郡守辟除之权,而是择项汇报了下其余重要之事。
“皆为兴汉而已!”
刘备通过这几件事,不难看出霍峻的政治才能,即便不及诸葛亮,但也是当世拔尖水平。其高瞻远瞩性,非常人所能比。
第三件事,霍峻提出强干弱枝的方针,检选诸将部曲精锐,以供中枢,极大增强武汉的权威。
诸葛亮虽能感知废郡守辟除权的好处,但对于未曾施行过的政治制度,诸葛亮不敢轻易推行,怕坏了大汉政治。故而一向谨慎的诸葛亮,选择了潜移默化的政策。
沉默寡言的孙邵说道:“乡人任乡官,虽有互联宗族戚党之嫌,但异域之人,欲治当地之难,多有不便。今之形势,当以安天下为主,而治天下为次,为免频生动乱,霍督之言,以邵之见当可后行。”
“不能成!”霍峻否决道。
坐在榻上,刘备看向马良,问道:“诸君今下商讨何事?”
“十万兵?”刘备问道。
革新选官制,以及废州、郡长官辟权则就不用多说。不是南汉正在推行的制度,便是即将推行的制度。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