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阉人之后,胆敢称王?《季汉大司马》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季汉大司马 > 第361章 阉人之后,胆敢称王?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361章 阉人之后,胆敢称王?

是夜,张松被捕入狱,对于自己的言行,张松坦率承认,省去拷问的功夫。
次日,法正前来探望,张松则是后悔不已,向法正痛哭流涕,表示希望能见刘备,解释下自己的言行,并立誓无反叛之心。
法正对于好友的作死行为,唏嘘不已。继而将张松之语转达与刘备,刘备表示不愿再见张松。
见刘备不愿见自己,张松便知自己难逃一死,在法正的指点下,临刑前写了封自白信与诸葛亮,希望诸葛亮不要给自己盖上谋逆罪。
信内,张松表示他曾见过众多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刘璋暗弱,张鲁无道,唯有刘备有霸王之器,值得效力。故而他才与法正、孟达二人改换君主,为刘备奔走效力。
迎奉刘备入蜀后,是他最为快乐的日子,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君主,志向得以抒发,名声由此显赫,得以被委为要职,出任尚书仆射。
主公如此厚待他,让他居州人之上,此恩无人能及。而他张松狂妄自大,咎由自取,最终成为不忠不义之人。
在手握希望的时候,又拔刀自刎,这是傻子才会做的事。他之所以会口出恶言,皆是因自己不自量力,高估了自己取蜀的功绩,今被外任广汉,不能理解主公的良苦用心,所以才情绪激动。
在书信尾声,张松解释了兵权、中枢之语,他是希望能与黄权配合,倾力协助刘备北伐曹操而已。叹息黄权曲解他的意思,以至于让刘备误解他。
最后,张松直言自己自取灭亡,不能怪任何人。赞扬了诸葛亮有伊、吕之能,希望能帮刘备匡扶汉室成功。
望着张松的自白信,诸葛亮沉默不语。良言难劝该死之人,自取灭亡怪不了谁。
放下书信,诸葛亮问道:“张松被斩,益州诸士如何反应?”
“益州诸士有惊恐,亦有欢喜,如张裔曾谓人曰,张松有德无才,不宜大用。今咎由自取,大快人心。”邓芝说道。
“大快人心?”
闻言,诸葛亮微叹了口气。
同事黄权钓鱼执法,乡人张裔言语多欢,可见张松是多么难得人心。今张松被处决,既能让刘备震慑众人,还能安抚益州诸士之心,提前揪出不安分因素,也算是件好事。
“大王何在?”诸葛亮问道。
马良迟疑少许,说道:“大王留言,他与简、孙诸公出府采风,宫府之事尽由军师自理。”
在这个时候,刘备出府采风,明显是不想管张松那档子事,与老友外出游,放松下心情。
诸葛亮领悟刘备之意,将张松的告白信收起,作为案件留底。
“张松之事,到此为止。其无同谋,亦无朋党。”
说着,诸葛亮从案上抽出书信,递与马良说道:“让人将此信送与孟巴东,信中已言明案件经由。”
“诺!”
益、梁二州的地方郡守皆已有任命,如蜀郡太守王商、犍为太守李严、巴郡太守费观、汶山太守贺齐、巴东太守孟达等。
至于之前空缺的广汉太守,张松无法赴任,则由夏侯纂出任广汉太守。
且不言诸葛亮忙于案牍之事,刘备外出采风不敢离中枢太远,则是多在武汉周围溜达。
自建安十五年春,刘备将州治汉寿、京口合并移镇到武汉以来,至今已有四年多的时间。
在这四年的时间内,原本的偏僻小县鄂县,在十几万人口的涌入下来,已然成为南方首屈一指的大城。虽不及刘表治下的巅峰襄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水陆要冲的武汉,赶上襄阳仅是时间问题。
樊市内,街道屋舍建筑崇如墉,比如栉,人声鼎沸。来自交岭、巴蜀、吴越的商贾到处可见,甚至还有来自中原的商贩。
“襄邑织文,快来瞧瞧看看!”
“交州明珠,仅剩五颗!”
“巴地漆器,精美异常!”
小厮在街边叫喊,试图吸引入市井的达官显贵。
刘备坐于街边二楼的酒舍,见如此景象,笑道:“初至武汉,时因战乱之故,民生凋敝,田亩多有荒废。然自承明出任汉昌太守以来,与孔明协力,疏通江湖,引水灌渠,开垦荒田,百姓得以富饶,商贾得以云集,武汉之昌在于承明尔!”
潘浚是典型的士大夫,谁当老大给谁干活。
在刘备委任潘浚出任武汉太守,兼领武汉令以来,借着中枢移治的东风,大力发展工、农、商产业。
工业方面,因武汉周围盛产铜铁,在刘备的许可下,潘浚采武汉铜铁,冶炼刀剑兵甲,用于提供禁军。有了甲兵冶炼,几年间刘备为中军兵马更换大量铁甲,战斗力大涨,军士愈发精锐。
农业方面,武汉位于江湖之间,诸葛亮、潘浚围湖造田,引水灌溉,大兴水利,百姓开垦荒田,武汉得以富饶。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