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真是没良心《港娱:功夫之王》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港娱:功夫之王 > 第377章 真是没良心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377章 真是没良心

一个比较违反常识的事情,中国大陆八十年代某些行业的市场要比九十年代大得多。
以电影业来说,八十年代,年度总票房一直维持在30亿左右,其中不乏票房破亿的电影。
而到了90年代就跌破10亿,1999年更是跌到只有8亿。
直到2007年,才重新回到1987年的水平。
虽然受盗版的冲击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但世界其他市场也在受盗版冲击啊,人家票房怎么就屡创新高呢?
尤其是好莱坞,技术突飞猛进,神作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票房狂潮!
所以盗版的影响只是其次的,主要的原因是电影政策的失误。
八十年代,那事刚刚结束,文娱事业百废待兴,民众的消费热情空前高涨,只要你的东西好,他们省吃俭用都愿意付钱。
但是中影这时候却制定了屎一样的政策:
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实现生产利润,并缴纳大小十余个税种。
这改革听起来挺好的,没毛病,自负盈亏嘛,电影拍的好就多赚钱,拍得烂就饿肚子咯。
但是,并非如此。
中影又规定,电影制片厂拍出来的电影,由中影以90万一部的价格统一收购。
也就是说,不管你这部电影创造了多少利润,一千万也好,一个亿也好,电影制片厂只能得到90万。
如果你电影拍摄的时候投资过大,导致亏本,那是伱自己的事,中影不管。
那么赚到的钱怎么分配呢?
70%归中影,30%归省级发行公司。
省级发行公司拿到的这笔钱,按照二八政策,20%归地方财政,80%用于发行放映的再建设。
并且明文规定:不得用于包括电影厂基础建设改造等方面。
总而言之就是:发行吃撑,制片吃屎。
这种政策造成了发行放映和制片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电影制片厂只能消极怠工,因为无论我把电影拍成啥样,你踏马都只给90万,那我就随便搞一搞算了。
我制片厂也要吃饭啊!
于是片子越来越差,观众不爱看,发行和放映自然也赚不到钱。
于是中影又开始拒绝收购,你故意拍烂片,那我就不收购。
那制片厂怎么办呢?累了,毁灭吧,厂子倒闭算求!
双方博弈,内耗,后来中影妥协,在后期上浮了购片价格。
这依旧没用,因为改开之后,人民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电影制作成本直线上涨,加点钱根本没什么卵用。
最终结果就是老百姓空有观影热情,中影却没有几部拿的出手的片子给大家看。
再加上盗版的冲击,短短几年内,就从每年30几亿的的总票房,搞到跌破10亿。
更恐怖的是年观影人次,十年间,从最高的280亿跌破10亿,简直是跌穿地心。
还有一个事,这个时期有才华的电影人基本没什么出路。
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接受国外的投资,然后拍电影去国外的电影展拿奖。
拿了奖之后,再靠着在世界各地卖版权来回本,赚钱。
比如张一谋、凯子哥在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基本都是好莱坞、香港、日本投资的。
所以说,杨叶选择在在80年代进入内地,可以吃一波红利。
如果等十年,政策自然变化了再进来,就要从头开荒!
另一方面,杨叶是个挂壁,他向内地输送了技术,这使得内地崛起时间会提前,这也是他现在开始入场的主要原因。
……
杨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和香港各大电影公司串联,又和各大媒体进行沟通。
最终,关于“香港电影分级制度”的议题一抛出来,便如石破天惊,瞬间在港岛引发轩然大波。
香港各大媒体纷纷下场发表意见,报纸销量自然也应声而涨!
这种事情,大家都是唯恐落后的。
香港两大电视台也罕见地步调相同,邀请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上电视台高谈阔论分级制度的好处。
建立电影分级制度,是世界各地电影业的普遍共识。
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几十年了,如今更是制霸亚洲,甚至有和好莱坞一战的实力,建立分级制度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杨叶现在不发动,也会在三年后正式建立。
分级制度越早建立,对电影业的发展越好。
因为,分级制度确立后,电检尺度自然而然便开始宽松。
虽然,会由此导致大批渲染暴力和色情的影片泛滥成灾。
但是,香港电影人亦获得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从而佳作不断。
原时空,香港电影的真正繁荣,正是在分级制度确立后的1989至1995这段时期。
只不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香港电影人飘了。
各种卖片花,坑投资人,终于触怒台湾,失去港片最大的市场。
再加上大恐龙一出,香港电影的作坊模式在好莱坞重工业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于是,瞬间暴毙!
其实,香港电影不是没有机会的。
那时候港片也在发展自己的特效,《风云》、《中华英雄》都是很好的特效大片。
不过……没有战略纵深,没有本土市场,根本支撑不起疯狂烧钱的特效。
……
关于建立分级制度的事情炒得沸沸扬扬,作为始作俑者的杨叶却隐身了。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