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丁酉新政《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64章 丁酉新政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64章 丁酉新政

“铛铛铛铛……”
“出来了出来了!”
三月初三,随着一阵喧嚣声,等待殿试成绩三日的诸多学子们终于看到了皇榜张贴的过程。
随着“永乐十七年丁酉科殿试金榜”这一行字出现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安静向下看去……
【吕宋金山、陆愈,第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
【福建长乐、李马,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
【云南陇川、江淮,第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
【渤海安东、张渤海,第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
【直隶苏州……】
“不会吧!”
“是不是弄错了?”
“对啊,状元、探花怎么会是吕宋和云南考生?”
“今年吕宋出过举人吗?”
“云南陇川,说不定是当初被流放的那群人……”
当金榜张贴,围观的学子们顿时炸开了锅,人们不敢相信状元、榜眼、探花分别被人口稀少的吕宋、福建和云南摘到手中。
这其中,不少人还在努力说服自己,例如福建虽然经过几次迁徙而人口稀少,但毕竟出过好几年的前三,今年能出现也不例外。
例如云南虽然蛮荒之地,但滇西陇川一带却有许许多多被流放过去的江南文人,能拿到手也不奇怪。
可问题在于,人口不过二十余万,常年连举人都出不了的吕宋,凭什么能拿到状元这第一名!
一时间,所有人都产生了不服的心理。
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考生们的举动,朱高煦特意让人贴出了陆愈的殿试原卷,并在一旁张贴出来。
【臣对皇帝陛下:臣闻圣人之治天下,未尝不以稽古为道,今天下有变,不应以稽古为道,当行新道,不以……】
洋洋洒洒二千三百四十六字的答卷,字体为小楷且工整,通篇没有一个多余的墨点,令人看上去只觉赏心悦目,没有任何不舒服。
其字体看上去规规矩矩,实际却暗藏锋芒,不提答卷内容,单说这份书面就能挤进二甲,更别提其中内容了。
陆愈的内容主要从军事、经济、民生和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多个方面来讲解。
二千三百多字的答卷如果翻译为白话文,那足够翻译出上万字。
例如军事上需要开疆拓土,但需要开有效之疆土,而非无效之疆土,国家实力的使用要慎重,应当把国家拥有的强大实力与灵活的均势政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
一个大国有别于小国的基础,就是极致的国家利己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
为一个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业去打仗,对一个大国来说是不相称的,也会带给本国百姓难以承受的痛苦,使得国家被藩属孤立。
经济上,他鼓励朝廷将海外金银作用于百姓,并且为了防止豪强富户及吏员从中作梗,最好派遣官员监督钱粮去向,是否落实到了百姓手中。
民生如何推动,百姓日子如何变好,陆愈则是以修建道路、堤坝等各类惠民措施,以及因地制宜的对各州府县制定不同的经济种植来提升百姓收入,制定工人的保障政策和律法等等……
放在后世来看,陆愈的这篇文章看上去中规中矩。
可是放在这个时代来看,陆愈的这篇文章中,最大亮点就是希望制定工人的保障政策,而在他之前,历朝历代虽然也注重工人权益,可从未有专门制定一套保障政策及律法的手段。
显然,陆愈已经看到了大明工人群体的壮大,而这是他当选状元的主要原因。
面对陆愈那精美如印刷的原卷,先前还在叫嚣的许多考生纷纷闭嘴,而站在人群之中的陆愈也瞥了一眼左右,随后低着头匆匆离去。
与他一样离去的,还有夺得探花的江淮。
他们各自返回驿馆,随后便被衙门锣鼓笙箫的给叫出,官员们与他们交代了几日后入宫的事宜,讨了个彩头后便纷纷离去。
与此同时,关注他们的一些官员士绅也纷纷向他们投来橄榄枝。
这其中,甚至包括了朱高煦的老爹朱棣……
“您可别浪费苗子,我觉得这几个苗子都不错,要是被选成驸马,人家可不一定高兴。”
武英殿里,朱高煦对坐在位置上的朱棣劝导,只因朱棣想从其中寻出一个人来做驸马,而且他把目光投向了状元陆愈和榜眼李马。
面对朱高煦的劝导,朱棣自顾自呢喃道:“这李马不太好听,堂堂榜眼怎么能以牲畜做名字呢,给他改名为李骐。”
“爹!”见朱棣对自己爱答不理,朱高煦劝导道:
“况且,几个妹妹都已经有了婚嫁,您现在就算想嫁,也没有人选啊!”
“这倒是……”朱棣突然被唤醒,这才想起了自己已经没有空闲的妹妹和女儿了。
啧啧几声,朱棣这才开口道:“那就算了。”
“奴婢领命……”王彦果断应下,与此同时的殿外也有班值太监前来传信。
“陛下,陇川伯王瑄有急报。”
“拿来!”听到王瑄有急报,朱棣还以为麓川有变。
只是当班值太监急匆匆将急报带来,朱棣打开一看后,他这才古怪看向朱高煦。
“你这陇川伯恐怕早就等着了,金榜才刚刚张贴,他就迫不及待来要人了。”
“探花做知县,亏他想得出来。”
朱棣有些生气,朱高煦闻言却作揖道:
“滇西之地十分重要,先前我看江淮答卷的时候,便觉得他有才干,本想把他列为二甲,但二甲之中确实没有比他内容新颖的人,故此只能将他列为探花。”
“如父亲所说,探花做知县着实有些屈才,因此儿臣想将干崖、陇川、南甸合并为陇川府,任其为陇川知府。”
朱高煦也没能想到江淮能进入前三,要知道状元、榜眼、探花都是进翰林的存在,将其中一人下放,不免会让人觉得皇帝不喜这人。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觉得有些头疼,兴许就连王瑄都不曾想到,江淮居然能夺得探花。
“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我还是觉得应该先让他进入翰林,然后再下放。”
朱棣如此说着,朱高煦也点头认可,随后作揖:
“既然如此,那儿臣先去春和殿操作,父亲您稍许召大哥和老三前来叙旧便是。”
“去吧去吧。”朱棣摆摆手,朱高煦见状也退了下去。
由于年末他便要即位,因此朱高炽和朱高燧便没有返回封地,而是在北京休息,等待自己即位后再返回封地。
几日后,朱高煦将陆愈等人召入翰林,随后又以云南、广西、广东、湖广、福建等地新政不稳,将此次的三百余名进士下放地方。
当然,为了彰显朝廷并不是看不上他们,因此朱高煦也给了他们选择的权力。
在留京为官、择地就官的两个选项中,大部分进士选择了留京为官,唯有七十六名进士选择择地就官。
这其中,让朱高煦感到诧异的,便是状元陆愈同样选择了云南,并且选择了环境恶劣的车里府。
当下车里府尚未平定,甚至缺少汉人,饶是朱高煦都觉得疑惑。
虽说朝廷已经有了“抗疟粉”,但一个缺乏汉人的地方,注定难以发展,更别提这个时代的车里傣族并不好相与,时常有战乱发生。
为此,他特意召见了陆愈、江淮,而李骐由于选择福建为官,故此朱高煦没有召见他。
时至三月中旬,天气已经渐渐变暖。
面对陆愈和江淮,春和殿内的朱高煦坐在位子上,仔细打量着这两位紧张的年轻人。
状元陆愈二十三岁,探花江淮二十一岁,两人的年纪即便在这个时代,也绝对算不上是成熟,因此面对两人,朱高煦主动开口道:
“赐座,好好说说你们想去陇川和车里的理由。”
“谢殿下!”
二人毕恭毕敬的回礼作揖,随后在殿内太监端来椅子后才小心翼翼坐下。
他们从刚才入殿开始就隐晦观察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东宫殿下,说实话,他与他们印象中的那位很不一样。
在江淮和陆愈脑海中,朱高煦虽然创造了南下擒龙的战绩,可世人都以为他是一副儒将的模样。
只是今日一见,那高逾六尺的外表,实实在在彰显了这位殿下的模样。
站在他面前,饶是当下大明朝最骁勇的平安、瞿能等人,都不免显得有几分势弱,更别提江淮和陆愈这样的文人了。
江淮还好,虽然是农奴之子,但父母被解放的比较早,从小也算不上缺乏营养,因此身材也能达到五尺六(约180cm)。
相比较他,自幼在养济院长大的陆愈就差了些,身材堪堪五尺五(约176cm)。
这份身材放在百姓之中自然高挑,但放在注重外表的官员中,就显得有些平凡了。
不过不管俩人如何,相较于朱高煦,他们都显得“渺小”。
“殿下,臣以为,朝廷需要好好经营中南,而经营中南,又以滇西及滇南为主。”
“滇西有陇川伯,故此臣才想前往车里。”
陆愈身为状元,自然第一个作揖发言。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