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好事成双《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460章 好事成双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460章 好事成双

“噼里啪啦——”
七月中旬,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作响,华盖殿内也走上了两对新人。
朱棣身着一身红色圆领袍,头戴翼善冠,十分满意的坐在主位。
在他身旁,朱高炽和朱高煦则是一样穿搭,旁边还摆着茶水。
在张灯结彩的武英殿里,父子三人都脸上露出笑容。
相比较他们三人,刚刚从南京火急火燎赶来北京的朱瞻壑则是一脸懵。
他看了看身旁笑容灿烂的朱瞻基,又看了看自己,哪怕到了此时,他还没接受自己即将成亲的事情。
“臣领命……”郭资作揖应下,同时双手呈出一份文册。
“爷爷放心吧,孙儿秉性纯良,自然不会对……”
从东边的美洲到西边的非洲,不管是陆地还是海上,都能找到大明的商品与旗帜。
朱高煦只知道无烟火药,但他不知道无烟火药是什么成分,因此火药的事情只能靠太学的太学士自己研究。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他:“中学毕业的工人可不好找,每个工人每年五十贯的工价算高吗?”
“嗯……”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倒也没有反驳,毕竟在他眼中,现在的大明已经成为所谓的“日不落”。
朱棣没有给朱高煦看,而是让他猜,不过朱高煦也能大致猜出今年的情况,因此作揖道:
朱高煦已经投入大价钱开始提升钢铁产量,现在过去七个多月,他很想知道情况如何。
“增加三万六千四百人,预估今年能提高一万二千吨。”
“殿下哪里的话……”沐氏回答落落大方:“能嫁给皇孙,是妾身的福气才是。”
相比较朱瞻基可以自己选择,朱瞻壑就没有那么多可能了。
老头子可以安心吃东西,他可不行。
李文忠、沐春,这两人都是少年出名,容貌俊秀的代表,沐春年轻时也十分俊朗,其女儿自然高挑美丽。
“伱们的事情我知道了,你们都是大明的臣子,我不希望看到你们双方厮杀。”
他要真这么做,正统年间的矿工起义,兴许就要提前几十年爆发了。
“当年沐英还叫朱文英的时候,我没少被他调侃,现在要是他知道他孙女嫁给我孙子,不知道会是什么表情。”
一时间,沐氏也不知道怎么评价自家这個公公,支支吾吾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郭资解释完,朱高煦也颔首解释道:
“不奇怪,江南与湖广不缺主粮,自然不会在意能不能吃饱。”
“臣领教令……”郭资作揖应下,随后见朱高煦没有什么想说的,便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好了,你先去休息吧,稍许我让礼部的官员带你在北京好好走走。”
在朱瞻基之后,自然便是朱瞻壑与他的妃子沐氏了。
洪武年间有匠户二十五万,而今翻了三倍还多,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随着朱棣开口,户部尚书郭资的身影也就出现在了武英殿内。
“不要紧,回去慢慢想便是。”
“六十五万四千余人都是男丁?”
不过这并没有结束,因此在百官坐下后,朝中命妇纷纷来到长道前,对暂管后宫的郭琰行礼。
“铁路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各地的铁轨、枕木储备如何?”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合上文册:“如果确实对朝廷有益,那你便与黄福商量看看,总之工期不能耽误。”
“鉴于许多地方运送铁料困难,臣想询问是否可以与工部协调,对部分地区率先动工,先保证铁轨能运输到部分地区仓库,降低路上运费。”
在她看来,一个皇孙,就读五年中学已经十分可以了,现在还得读军校,参军和下放地方。
朱瞻壑迷迷糊糊的跪在朱棣面前递茶,朱棣十分高兴的笑着对朱瞻壑说道:
朱高煦给官营工人的工价很高,即便是矿工,也是不分地区,包吃包住的同时,每日工价五十文。
两京铁路经过的地方都有足够的人力,招募工人也并不困难。
沐氏是沐春之女,历史上的沐春三十六岁病逝军中,几个子嗣都基本上幼年夭折,所以没有留下后代。
现在的大明不是高炉不够用,而是铁矿开采速度太慢。
朱高炽喜笑颜开的接过,笑呵呵夸赞了朱瞻壑一表人才,沐氏知书达理后,便让他们入宴了。
沐氏虽然只有十三岁,但长得亭亭玉立,皮肤虽然不如中原女子白皙,但胜在五官动人。
“新作物推行如何?”朱高煦把目光放到了红薯玉米的推广上,郭资闻言也毕恭毕敬说道:
“按照吩咐,已经对西南及东北等地区推广了红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
相比较他的迷糊,负责此次皇孙婚礼的鸿胪寺官员可就马虎不得了,他执事行礼,奏请陛殿。
这其中朱高煦记忆最深的,就是崇祯年间的《河南杂记》。
“以国朝当下的情况,即便汉唐两代也拍马不及。”
“赐宴”郭琰脸上轻笑,颔首代徐皇后下懿旨赐宴。
他将文册翻开,不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还真不是朱高煦自吹自擂,即便给其它国家蒸汽机,他们也没办法一比一的仿造出来。
他朝父子二人走来,最后跪下五拜三叩,唱礼起身。
“您放心吧。”朱高煦摇头笑道:“蒸汽机也有许多难关,不然我们也不会耗费十六年时间都无法将其应用民间。”
枕木从辽东、琉球府获取,运输到淮安府、河间府后炮制,铁轨则是各省铸造运输。
他的妃嫔早就被朱棣与朱高煦定下,那便是十三岁的沐氏。
铁矿的开采速度之所以那么慢,则是因为火药还没有取得什么阶段性的进步,但这个急不来。
“爷爷您喝茶……”
在郭琰的提醒下,朱瞻壑带着沐氏去给旁边脖子伸老长的朱高炽递茶。
朱高炽其实挺中意沐氏的,不过他们汉王府与黔国公府需要相互制衡,根本不可能联姻,所以面对现在的结果,他也只能选择接受了。
“陛下,各布政使司及都司的税粮文册已经上交,这是汇总……”
“倒是在西南山区及东北地区,这些作物推广速度较快。”
明代的灾害爆发次数很高,因此许多农民去年还在大鱼大肉,下一年便有可能因为一场灾害倾家荡产,远走他乡。
郭资双手呈出一本文册,王彦见状上前接过,并交到了朱棣的手上。
“无碍,到时候我亲自领兵去征讨瓦剌。”朱棣面对漠北倒是十分自信。
真正的难题,是运输和铺设铁轨,以及获取枕木。
不过在出发之前,北边却传来了不太好的消息。
“陛下,户部尚书郭资求见。”
“田赋应该在六千万石左右,军屯籽粮应该不足三百万石,商税及杂项、矿税约一千二百万贯,算上官营的贸易利润,今年岁入应该在四千二百万贯左右。”
“爹娘,你们喝茶。”
历史上中原的冶金都能做到如此成绩,更别提经过几次改良并已经使用上近代高炉技术的大明冶金了。
“是……”
他这么做,就是要让民营矿场把待遇提高上来,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业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泪上。
当这一切结束,鸿胪寺官才上前下跪致词道:“臣等,恭惟皇孙嘉礼既成,益绵宗社隆长之福。臣某等不胜忻怵之至,谨当庆贺。”
朱高煦闻言,嘴角虽然挂着笑,却摇摇头道:
“这厮还要在军校就读三年半,然后战场实习并入伍三年,之后还得下放地方做吏员三年,算下来差不多十年。”
朱高煦将自己的预估给说出,朱棣闻言看了看,颔首道:“和你预估的差不多,但支出也很多。”
瞧着他离开,朱棣这才对朱高煦询问道:“你这蒸汽机得藏好,别让旁人寻到。”
实控加羁縻的土地,也仅仅比蒙古帝国要少罢了,就连大唐最大的疆域版图都不如当下的大明朝大。
“传膳吧!”
“倒是西南山地多,东北空地多,对于这些作物反而容易接受。”
朱棣摆手示意朱高煦回春和殿,朱高煦闻言作揖:“儿臣也要去吗?”
朱棣坐在高位开口,群臣也纷纷就坐大殿两侧的宴席中。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现在都很不看好大明朝能渡过1620年~1650年的那三十年大关。
坐在武英殿内,朱棣坐在椅子上对马哈木派遣南下的使者劝慰道:
朱高煦得在有生之年内,将铁路修到伊犁去,这样才能保证大明朝可以控制中亚。
朱瞻基与孙氏递茶来,朱高煦接过茶水,也不知道怀着什么情绪饮下。
只要铁路修到伊犁,那帖木儿国是否存在就不那么重要了。
朱棣继续开口,而这次入宴的就是朱高燧、朱瞻坺、朱月英等本家宗室了。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彦将文册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闻言也作揖道:“臣正要禀报此事。”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