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自由贸易《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359章 自由贸易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359章 自由贸易

“唳——”
五月的辽阔草原,一片苍茫浩渺,天空之上苍鹰盘旋,俯瞰陆地上那火红“长龙”,久久不敢落下。
地上,数千旌旗招展,一支由十数万人组成的队伍缓缓向北前行。
队伍的两侧和前后都由身穿火红鸳鸯战袄的明军兵卒所组成,他们一手牵着马缰,一手持着长枪,深一步浅一步的向前走着。
他们有的牵着两匹马,有的则是牵着三匹马。
不同的马匹数量,待遇却是差不多。
较为敦厚的马匹背上挂着沉重的甲胄,两斗应急军粮和防雨的蓑衣。
“轰轰轰——”
这三部谁做大,自己就对付谁,反正不能让鞑靼部起来。
如果不是水泥不足,恐怕朱棣都想修建一条从阮里河千户所到漠北的驿道。
陈瑄有些幸灾乐祸,但也对海军如何帮朝廷敛财有了心得。
这些士兵身材粗壮,即便没有披戴甲胄,也能让人感受到他们那强大的战力。
这五万石粮食和两万石豆子,如果要从渤海运来,起码要起运八万石粮,三万石豆。
除此之外,城外还兴建起了三个军营和四个集市,码头那边也被修建得焕然一新,可以停泊五千料的上百艘大船。
正因如此,朱棣才会觉得可以产粮的阮里河千户所可贵。
“我懂我懂……”陈瑄笑着点头,郑和见状还以为他真的懂了,所以颔首道:
王义解释着,朱棣听后倒也没说什么,毕竟朱权的五百护卫骑兵是他自己的。
想到这里,朱棣只觉得时间过得有些慢了。
在贸易结束离开满剌加海峡时,他们需要上交这块铁牌,才能得到放行。
勒马声传出,队伍正中的徐增寿从前方赶来,在马背上对一旁的朱棣作揖:
眼见朱棣到来,二人率领诸将行礼,朱棣见状也翻身下马,扶起二人的同时回头对徐增寿、朱能爽朗笑道:“你们就在这边扎营吧,俺去着阮里河看看,瞧瞧他们经营如何。”
沉闷的炮声与烟雾同时出现,数以百计的石弹被打出,将试图逃税的那艘阿拉伯商船全面覆盖。
海内外诸国的商帮在旧港跟随下西洋舰队停留了三个月,没有谁敢于率先走出满剌加海峡,因为小西洋上的海盗数量并不少,他们势单力孤,去到小西洋恐怕会遭到劫掠。
在辽阔的海上,数十艘战船想要看管这里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它们都是风帆船,即便发现有人逃税,一旦对方逃出炮击范围,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朱棣一开口,一名武官便主动作揖,显然他就是当地的千户官。
好在等待迎来了回报,停靠三个月后,他们总算踏上了前往西洋的航道。
“比起这个,我更在意这个。”
“不能不防,让丘福先率三千骑兵出驿道,然后传消息来,我们再横穿哈剌温山的这条驿道。”
从大明设立旧港宣慰司到现在,不断有马来人口和南洋各国华侨到旧港聚集,因为他们都看出了大明要立足南洋的决心。
他们也不敢催促郑和,生怕郑和翻脸不认人。
“这批军粮,足够我们麾下三万多骑兵食用半年。”
“是!”徐增寿应下,紧接着往前方奔走而去。
一旁的郑和手里拿着一本厚厚文册,腿上还有两本脸上也是止不住的笑意:
如果要是从关内的山东起运,恐怕得起运十二万石粮,五万石豆。
这才十四年左右的时间,自家老二和他麾下这群人就把关外经营成了这样,如果给他二三十年……
在他目光下的这艘船少说也有三四十个人,算下来这就是三四百贯。
“倒也……”陈瑄想了想地图上满剌加海峡的地形和其它地方的地形,刚想承认,却又笑道:“那锡兰国我看就挺适合收税的。”
“哪还有变化的空间……”崔均哭笑不得,而在他的哭笑不得背后,却是焕然一新的旧港城。
“城外开垦耕地九万六千余亩,城中挽马耕牛皆不欠缺,今岁产粮恐不下五万石,产豆两万石。”
马车上的陈瑄感叹着巨港的变化,心里也忍不住升起自豪感。
这还不算被没收的货物,如果算上货物,这船主损失恐怕不下一千贯。
“眼下,阮里河千户所有戴罪军户及亲眷六千余人,驻守将士一千人,亲眷四千余人,合计近一万二千人。”
想到这里,朱棣也开始养精蓄锐,等待着接下来几個月的追击战。
清晨,当巨港城的晨钟开始铛铛作响时,早早准备好的郑和他们也在经过三个月的休整后决定启航。
听完了王义他们所说的情况,朱棣高兴的准备找地方休息,王义闻言连忙带路。
朱棣还没北上,他和朱权就已经开始准备行宫了。
“这河流还真是好东西啊……”
郑和调侃着,并和崔均打了个招呼后便上了车。
而如今,河谷两侧用水泥修建了防洪堤,沿河修建的城墙外是大片大片的耕地,一眼望去恐怕不少于十万亩耕地。
“臣孟章(王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岁……”
站在甲板上,陈瑄看着被带着写信的阿拉伯商人好奇询问郑和。
在他离开的同时,朱棣身旁的将领们也开始先后开口。
这次郑和南下带来的工匠,更是让水泥工场的技术更加精细,产量更高。
明军收税的地方在满剌加群岛和满剌加海峡之间,距离一百三十余里。
在这种煎熬下,行军一日的朱棣总算进入了哈剌温山脉的范围,并成功进入当初的那个河谷。
由于苏门答腊岛上石灰石众多,因此在郑和上次返程前,这里就已经兴建起了水泥工场。
“这地方得大力开发才行,将它拔擢为镇虏卫,当地千户官拔擢为卫指挥使!”
“臣领谕!”千户官应下,朱棣也笑着捋了捋胡子,想到了自己的十七弟。
在船只沉没前,两艘三千料的福船上前将它控制,随后在火炮和火枪的指点下,船上的阿拉伯商人识趣的接受处罚,交出船上所有货物的同时写信。
“阮里河千户所那边现在已经囤积了三十万石粮食,不过想要尽数运往西边,起码还需要损耗一两成,耗费半个月。”
朱棣看了看四周,这次他特意调朱权担任前锋,就是为了弥补上次朱权专职后勤,怎么现在反而瞧不见人了。
郑和平静的对陈瑄解释,陈瑄听后却忍不住啧啧几声。
“好!”陈瑄爽朗笑道:“你好好看着南洋,等我们回来,倒是要好好看看,这巨港的变化有多大。”
“这些信是怎么回事?”
陈瑄见状也跟着坐了上去,不多时马车就驶离了旧港宣慰司衙门。
三个月的时间里,巨港的城墙被清理干净了绿植,覆盖上了混凝土。
陈瑄已经盯上了广袤的小西洋航道,郑和却摇摇头:“殿下说了,满剌加一处就够,其它地方恐怕很难收回成本。”
忙碌一个上午,当正午的号角声吹响,数以百计的船只驶出巨港港口,向着西方的满剌加海峡进发。
朱棣突然有一种欣慰的感觉,欣慰自己有一个“类己”的好儿子,这是多少君王求之不得的事情。
旧港城内的道路都被扩宽,屋舍也重新建设得焕然一新,城池扩大了一倍不止,足以容纳十余万人在其中生活。
在朱棣的交代下朱能与徐增寿开始安排大军扎营,而他则是带着王彦等随从重新上马,在王义、孟章的带路下走上混凝土的水泥路,向着阮里河城进发。
徐增寿的话传来,朱棣却捋了捋胡子,他看了一眼己方的队伍后才开口道:
住进其中后不久,朱棣就传出了鼾声。
如果渤海没得到开发,那朝廷自然没办法开发漠东,更无法常驻阮里河。
“真没想到,三个月的时间能变化这么大,不知道我们回来的时候,这里会不会变得更为繁华。”
朱能询问朱棣意见,朱棣听后选择折中:“俺准备让王义、丘福先带两万骑兵和五万民夫一起前往西麓,然后选择河流上游的地方扎营开始制作军粮。”
二人先后下车,郑和命人将旧港的《黄册》、《鱼鳞图册》、《赋税粮册》送回南京,随后开始组织大军上船。
“还能这样?”陈瑄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短须,同时问道:“那一个人多少罚金?”
他要把黄金家族的声望打压到最低,这么一来黄金家族只能远走河中,无法参与到漠北的事情。
不同的是,上次朱棣在这里留了一个千户所,加上鹤城卫的设立,犯人的发配充军,曾经那条脱鲁忽察儿他们无法梳理的山道,如今已经被明军拓宽为了驿道。
如果旧港卫也形成战斗力,从而让南洋卫彻底从陆地上解放出来,那估计这里能获取的税银还会更多。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