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匹夫无罪《靖难攻略》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靖难攻略 > 第105章 匹夫无罪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105章 匹夫无罪

“高煦便是这么说的……”
午后,伴随着朱高炽的话在武英殿内落下,殿内的朱济熺与朱尚炳转头看向了朱允炆与朱元璋。
在他们看来,朱高煦所说的话简直就是浪费。
苏松二府赋税以眼下情况来看,最少也能收到价值近二百六十万贯的各类实物税。
哪怕二府交上来的都是宝钞,但以苏松二府的宝钞价格来看,即便后续回落,这二百六十万贯宝钞也能值钱一百三十万贯。
一百三十万贯,即便放到古代任何一个时期,这都是一笔天文数字,足以养兵数万。
按照朱高煦的意思,只要是收上来的宝钞,都得闲置不得放出,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爷爷……”
沉默许久的朱允炆在众人的目光下开口,他缓缓起身,对朱元璋的方向作揖:
“今年朝廷的开销大,这您是知道的。”
“地方上的上万贡生也在兴修水利,北边辽东、甘肃、陕西等都司都靠着朝廷转移粮食养活,少了苏松二府的这笔钱,很多事情就难以周转。”
“更何况,当下云南土司蠢蠢欲动,当地金银铜矿虽然已经勘探,但想要成熟开采冶炼还需要几年时间,苏松二府的这笔钱……”
朱允炆没有继续说,但众人已经明了他的态度。
今年苏松二府的这笔钱,不管怎么样,都得花出去。
朱高炽三人将目光放到了平淡处理奏疏的朱元璋身上,却见他不紧不慢的抬头,只是片刻便扫视了众人。
那目光平淡却如同麦芒,十分刺眼,众人纷纷躲避了这目光。
瞧着自家四个孙子的模样,朱元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苏松二府收上来的宝钞,老旧者尽数焚毁,其余归入宝钞库。”
“另外向宝钞提举司下旨,暂停宝钞印刷。”
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选择相信朱高煦,相信自家孙子。
就目前来说,朱高煦所提出的政策,除了关乎未来的以外,其余接近当下的政策几乎没有出错,值得朱元璋信任。
只是他这样的决定,让朱允炆很难接受。
在他看来,如今最重要的是先推行已经进行的政策,那宝钞完全可以左手倒右手的来与民间置换。
那朱高煦不是说要让宝钞流通吗?这难道不是流通?
眼下,全力推进云南金银铜矿开采事宜,对江南之地进行更大规模的‘以钞抵税’,这才是朱允炆想要做的事情。
一旦暂停了苏松二府的赋税,金银铜矿又无法及时开采,那朱允炆想要做的这件事就得往后推迟好几年。
这么长的时间,他等不起……
“爷……”
朱允炆还想再劝,但朱元璋却提早他一句说道:“下旨,今年各地的储备仓、常平仓、水次仓,凡是三年以上陈粮,尽数贩卖于百姓,所贩卖粮款押付云南三司,尽早开采当地金银铜矿。”
粮食,这是朱元璋的命根子,往年谁敢提一句贩卖陈粮都会被他训斥,但如今朱元璋却一改往日脾气,下旨贩卖三年以上的陈粮。
要知道,这批粮食的数量可不少,一旦贩卖,那不管是开矿还是平叛,这笔粮款都能从容应对。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朱允炆也不再纠缠,而是顺势作揖:“孙儿领旨照办……”
他的态度转变让朱济熺三人捏了一把冷汗,但面对他的转变,朱元璋却从始至终都保持着那副从容,似乎所有事情都在他把握中一样。
武英殿内的矛盾,在朱允炆坐下后结束。
朱济熺与朱尚炳收回了目光,可朱高炽却惴惴不安,他很清楚,这个矛盾来源于自家弟弟。
忐忑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朱高炽只能强制自己将注意力放在了桌上的奏疏内容中。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在这一整个下午里,朱允炆和朱高炽没有像往日一样积极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是埋头处理奏疏。
这样的氛围,便是连朱济熺、朱尚炳二人都被影响到了,对于奏疏内容也是小心过后再小心,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后才交给了朱元璋阅览。
对于这样的局面,朱元璋没什么表态,似乎这就是他想要的局面。
“咚…咚…咚……”
伴随着暮鼓声作响,武英殿内众人纷纷起身,对朱元璋作揖后离场。
在离宫前,朱高炽回头看了一眼,却只看到了坐在位置上丝毫未动的朱元璋和朱允炆。
欲言又止的他最终选择了离开,也在他走后,朱允炆这才缓缓开口道:
“皇爷爷,云南的金银铜矿已经够朝廷忙活好一阵子了。”
时隔多日,朱允炆又用上了“皇爷爷”这个称呼。
面对这个略微陌生的称呼,朱元璋缓缓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却只看到了他气定神闲靠在椅子上的模样。
“你想让高煦离京……”
他垂下眼帘,说出了朱允炆的想法。
“高煦的本事,在边塞才能最大发挥,留他在京城有些可惜了。”
朱允炆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但他比谁都清楚,他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他承认朱高煦能力很强,也承认他去到北边会有更好的舞台。
可是,这并不是说朱高煦留在南京就是浪费。
仅《钱钞法》、《平倭论》、《削藩论》这些文章,就足够证明朱高煦高瞻远瞩,也更适合南京城这个大舞台。
如果是一般的郡王如此,朱允炆不仅不会放他回北边,还会将他扣在南京,让北边藩王投鼠忌器。
可朱高煦不同,朱高煦太讨自家爷爷喜欢了。
在他没有出现在,自家爷爷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驳回自己的意见,甚至为了不让二人起矛盾,特意将多年不肯动的陈粮贩卖来照顾自己。
这样固然是照顾了自己,可这样更说明了朱高煦的重要。
朱元璋越是袒护朱高煦,朱允炆就越想要朱高煦离开,哪怕撕破脸皮。
因此在说出要朱高煦离京的话后,朱允炆便一直盯着朱元璋,试图从他脸上看出点什么。
只是以他的年纪和阅历,想要从朱元璋脸上看出东西还是太年轻了。
“他还年幼,继续留京吧。”
朱元璋一句话便将朱允炆的想法击垮。
“是……”朱允炆紧咬牙关,只觉得呼吸都灼热了几分。
他缓缓起身作揖,转身便离开了武英殿。
在他离去的同时,侧殿一旁的偏殿里也走出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穿戴明甲的郭英站在了殿门口,等待朱元璋的召唤。
朱元璋朝他摆了摆手,低头端起茶水浅尝。
郭英抬手作揖,不出声的走进殿内,来到朱允炆离去的位置坐下。
看着桌上整齐有序的笔墨摆放,郭英这才趁着朱元璋喝茶开口道:“放燕嫡次子煦回北平确实不是一个好主意。”
郭英能从元末闯出一片名堂,更是在洪武年间安身保命,自然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
在他看来,朱允炆确实沉不住气,居然会想着让朱高煦回北平。
让朱高煦回北平,这种话谁都可以说出来,可以是徐辉祖、也可以是他郭英,甚至是远在北平的朱棣,但唯独不能是朱允炆。
朱高煦的能力如此,放他回北边就是放虎归山,更何况朱允炆想要削藩的心思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种时候要做的就是剪除藩王羽翼,控制其子嗣。
可是他,为了丁点感情之见就要把朱高煦赶回北边,这不是一个帝王该有的想法和心性。
这样的道理,不止是郭英明白,朱元璋更是清楚,所以在他放下茶杯后,他才看向郭英:
“我本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引起允炆的在意,没想到他还是沉不住气。”
一句话,便将朱元璋这段时间对外的种种解释了个清楚。
在他口中,或许亲近朱高煦,让朱允炆不高兴的举动也是他故意为之,为的就是看看朱允炆的心性。
只是面对他的话,郭英却摇摇头,目光死寂的看着朱元璋:
“陛下,您确定您在面对那燕嫡次子煦时,心里想的都是如何锤炼太孙吗?”
“……”
郭英的一句话,让朱元璋久久没有开口回复,就连他自己都不由的反思了起来。
他在面对自家那孙子时,真的都在想着朱允炆吗?
他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可不等他解释,郭英就率先开口道:“陛下,恕臣无礼”
“臣从十八岁时就跟随您左右,如今已经是四十一个年头了。”
“在臣眼中,您从未对一个非先太子一脉的郡王如此亲近。”
“臣想来,恐怕太孙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如此妒忌那燕嫡次子煦。”郭英说出了他的看法。
在他眼中,朱允炆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更不是一个会妒忌一个普通郡王的人。
别说郡王,便是王世子,朱允炆恐怕也不会妒忌。
只是朱元璋对朱高煦的态度与旁人不同的太明显了,朱允炆是感受到了威胁,才会以放虎归山的方式来将朱高煦驱逐出京。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