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免费,主要介绍一下这中世纪西方谣传《篡蒙:我在黄金家族当国师》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篡蒙:我在黄金家族当国师 > 本章节免费,主要介绍一下这中世纪西方谣传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本章节免费,主要介绍一下这中世纪西方谣传

,约翰长老
十字军的东征,导致了欧洲地理观念的扩大,圣经中的只言片语与现实中寻找盟友的渴望,让约翰长老故事应运而生,
成为中古时期欧洲人对东方异域的一个重要文化意象。
从12-17世纪,约翰长老的所在地经历了从东方向非洲和印度的转变。
在葡萄牙人向东探索的过程中,寻找约翰长老,与其进行联盟并合围哈喇势力,曾经是经济利益之外航海家和探险者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7-8世纪哈喇崛起,地中海贸易体系被彻底割裂后,欧洲与“东方世界”(近东、中东)的联系也就此陷入长时间的空白,11世纪末,恢复元气的欧洲基督教世界对哈喇展开了反攻,长老约翰的神话,也在十字军东征后不久,开始在僧侣笔下出现,并迅速在各国宫廷的朝臣耳边流传。
1122年,一个自称印度主教约翰的男人觐见教宗,把他的土地描述成一个“富裕的基督教国度。”,不过在当时并未引起教廷和上层的注意。
蒙古人非但不是自己臆想的东方基督教兄弟”,反而是一个危险的敌人。
蒙古帝国让西欧人首次得以进行欧亚大陆的穿越旅行,他们满怀着寻找约翰长老的故事,但仍然无法找到他。
但旭烈兀第三次西征,又让这帮欧洲哥们想起来了约翰王长老国,这也是蒙古第三次西征为什么被称为蒙古十字军。
二十多年后的1145年,十字军建立的近东封建国家——安条克公国(诺曼系统)派出使节来到意大利,向教宗寻求帮助。在面圣中,使节向教宗绘声绘色描述了约翰长老的事迹,这也是西欧首次出现对约翰长老的记载。
迄今为止,这篇满口马可波罗式探险家大话的信函究竟出自何人、写于何地都仍然是一个谜团。
这些游牧民焚烧修道院和教堂,残杀修士,让欧洲人痛苦的认识到。
虽然教宗对此信将信将疑,在12年后才决定回信,但在俗的欧洲人早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无限遐想,而腓特烈二世等王公贵族,更是醉心于约翰王的权势和对宗教的控制,迫不及待的钦点谋臣策士,在自己统治区域内“挖掘”出了和约翰王渊源深厚的“东方三博士”遗骸,迎至科隆大教堂隆重安葬,俨然以欧洲的“约翰王自居”。
许多东来的传教士痛心疾首的认为,铁木真是背叛了约翰长老(王汗)的肮脏叛徒。
号称在不久的将来,东方和西方会出现来给一个强大的基督教国王,合力攻打伊斯兰世界,并将取得彻底胜利。
一些蒙古的历史就和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通过数次变异版本之后,传入了欧洲。
这种挫败感让欧洲人确信,在内亚是找不到约翰长老的,他们的目光开始转移到自己的南方。
然而史学家在对这封信的典故、行文方式等进行分析后多数同意,此文多半出自一个在地中海东部十字军国家生活的天主教僧侣,因此既能用拉丁文写作,又能引经据典,讲述西欧人闻所未闻的传说。
即便是更晚些时候来到东方的马可波罗,也在提到约翰长老传说完全是自相矛盾,
而中古早期就和欧洲人有所接触的东非基督教古国埃塞俄比亚,很快就因此被张冠李戴,当成了真正的“约翰长老国”。
埃塞俄比亚=约翰长老国!
12世纪末,十字军在近东遭受到了重大挫折,与此同时,内亚游牧的蒙古人正在迅速崛起,蒙古人中本身就有一定比例的景教徒(基督教的一支),在他们的征战和扩张过程中。
15世纪,埃塞俄比亚的特使偶尔还能造访欧洲,每一次都受到隆重的接待,这让埃塞俄比亚人深感困惑,但能够受到如此礼遇,还是让他们颇感荣幸。
例如在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期间,一个欧洲间谍向教宗呈送了一份名曰《印度大卫王》的密函,里面描述了一个名叫大卫的基督教君主的在中东地区扩张过程。
在这之后不久,“约翰长老”就和“蒙古大汗”被分开叙述,那些将两者混同的奇幻故事,再也不见了踪迹。
这些消息让西欧人进一步想入非非,为了不因这位“基督的约翰王”攻击东正教国家,在教会心目中的约翰长老和“大卫王”形象,他们一厢情愿的解释说蒙古人进攻格鲁吉亚和罗斯是为了“惩罚异端“。
事情直到1240年代末蒙古人开始进攻波兰等欧洲边境国家才出现了变化。
在中古的西欧人看来,印度几乎就像月亮一样遥远,在这个充斥着传奇、奇迹和神话故事的年代,祭司王约翰的故事,并非那么荒诞不经,信件中举目皆是的独眼巨人、人头杨、长生鸟等奇珍异兽,反倒是进一步作证了他们对于东方想象的真实性。
至此,约翰长老的国家已经不再“虚无缥缈”,但这种蜜月关系并未维持多久,1530年代,埃塞俄比亚遭到哈喇的袭击,国家陷入动荡,不得不向葡萄牙人求助。1543年,葡萄牙人帮助埃塞俄比亚复国,但国土大为缩小的埃塞俄比亚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广袤万里的大国,而摸清楚此地真实生产水平的葡萄牙人,对其的崇敬也大不如前,在后期甚至深刻牵扯到了埃国的内战之中。长老国的神秘、富饶的传说,在已经探索了世界各处的欧洲人心目中渐渐褪色,最后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乃至儿童作品之中,成为一个类似“亚瑟王与圣杯”一样的中古老梗,供人炒冷饭发挥了。
逃到西辽并篡夺王位的基督徒屈出律。
从14世纪开始,随着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在近东的扩张和最后一批近东十字军国家的覆灭,约翰长老再一次成为欧洲关注的焦点。
到1250年代,随着欧洲使节出入蒙古汗庭的频率增加,对约翰长老的迷思被转到了信仰景教的克烈部王汗身上。
在欧洲,这位传奇大卫王的故事,不可避免的又和约翰长老揉捏在了一道,成吉思汗西征结束,从1225年代开始。
马可波罗成长的年代,欧洲人普遍仍然相信蒙古大汗,和约翰长老之间有着爱恨交加的关系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