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47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247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

对于灭亡吕宋国,大明内部出现了三种声音。
第一种是反对。
未经请示擅自动兵,灭掉大明承认的藩属国,这有违礼法。
以后列国会怎么看待我们?我们还怎么以宗主国自居?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当以德行教化,蛮夷自然臣服。
不用想,这种人以文学贤良居多。
第二种是支持,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只有打疼他们才会听话。
“你们是真傻还是当咱傻?靠狗屁道德要是能让四夷臣服,天下早就实现大同了,还会发生那么多次朝代更迭?”
“竟想行刺大明使节劫掠商船,实乃罪大恶极。”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计划,后续具体该怎么做,还需要仔细斟酌。
至于什么道理?
呵……我们帮亲不帮理。
文臣心中一阵轻松:“陛下圣明。”
不将敌人打服了,敌人怎么可能会听你讲什么道德之言。
他们反对的也不是打,而是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打。
俺们文官里好不容易出一个灭国之才,可不能让你们军方给害了。
“王道需要以霸道为辅助,否则就会被蛮夷视为软弱。”
关键他是鸿胪寺少卿,妥妥的文官。
也同样处在学习阶段,至今未发一言。
一个使节团,几天就把一个国家给灭了。
朱雄英放下衣袖,顺势擦去眼角的眼泪,说道:
毕竟朝堂自有朝堂的规矩,还是不要太出格的好。
况且我们还占着理呢。
什么礼法、什么规矩、什么道德,都没有大明强大来的重要。
“既然你们认为靠礼法、德行可以感化蛮夷,那就去草原感化北元吧。”
现在文官是可以统驭武将的,高级武官的升迁,文官依然拥有很重的发言权。
但没有决策权,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朱雄英最后总结道:“朝廷要赏罚分明……如此方能服众。”
“又在宴会上刺杀赵少卿等人,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朝廷,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才用兵的。”
以往朱元璋最讨厌这种争吵,咋地?把咱的朝廷当菜市场了?
这就是你给我出的点子?
新政让他们受到了最直接的好处,对大明的归属感拉到了新高。
后来反应过来,首功是赵秩这个文官的,立即就改变了立场。
“哈哈……”武将则笑的特别大声。
然后文武双方再次吵了起来,只是这次他们双方完成了角色互换。
核查结果上交给皇帝,最后用不用依然是皇帝说了算。
早晚有一天,会重演文贵武贱的局面。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只是朱元璋太强势,群臣反对无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就这一句话,满朝文官没有一个敢接的。
徐达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摊丁入亩解释一切。
群臣齐声道:“太孙英明,臣等无异议。”
啥?这个灭国首功是一个文官的?
“哦?详细道来。”
事实上这就是重拿轻放了。
接下来朱元璋说道:“吕宋国已经被灭,该如何处置此地,诸卿可有什么想法?”
还有那几大塞王,将来也统统在海外弄块地儿给他们封出去。
灭藩属国,占领其地,实在不符合礼法。
站在人群后侧的陈景恪,也觉得很好玩。
论过,他也是首犯。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看向群臣,说道:
“诸卿以为太孙之法如何?”
接着他面色一肃,说道:“晓令全军,再有未经允许而轻启战端者,严惩不怠。”
之前谁最反对大明分封藩王?
另一方则认为大明不可辱,否则会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敢为国效忠?
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朱元璋嘴角浮起笑容:“好,那就以照太孙之法处置,兵部核实军功,尽快将封赏确定送往南洋。”
朱元璋先一步说道:“什么礼仪之邦,道德教化四夷来降,这样的空话就别说了。”
动作熟练的好像是演练过一般。
至于回来以后还罚不罚,那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百姓就算再愚昧,也知道谁对他们好。
关键南洋那地儿乃贫瘠之地,要之何用?
可现在他们想法变了。
现在不一样了,扯着嗓子对喷。
“皇爷爷,我以为此事当分开看。”
这个道理他们岂能不明白。
武将则心中一紧:“谨遵圣谕。”
“要是道德那么好用,那还要这百万大军做什么?”
于是纷纷站出来替他们说项。
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好好好。
其他文官先是惊讶,这是啥情况?
朱元璋连连点头:“好好好,雄英这话说的好啊。你们听听,这才是天朝上国该有的声音。”
朱元璋:“知罪知罪,这话咱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咱想听解决问题的办法。”
果然,屁股决定脑袋。
以前面对文官,武将总缺那么点气势,吵不过就生闷气,把自己个儿憋的脸红脖子粗。
好吗,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毕竟,文官主导的灭国,这是大明开国第一例。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武将任免收归到皇帝和五军都督府手里。
同时也是给藩属国一个交待。
让你们嘚瑟。
他也是近期才被允许上朝听政,平日里很少发言,基本都是观察学习。
一席话说的文官羞愧难当。
原来你徐天德打的是这个主意。
“所以我以为,当封赏他们的功劳,但该有的惩处也不能少。”
朱雄英说道:“功是功,过是过,不能混在一起看。”
其实就是核查一下身份、背景、功劳是否真实等等。
如果不是要顾及形象,他都恨不得大声给双方喊加油。
“日后我大明再宣扬圣人言施行仁德,蛮夷必心悦诚服。”
为了自己的理念,在朝堂上大吵大闹。
有时候又不那么重要,基本上被无视。
“朝廷不可不封赏,否则寒了人心谁还敢为大明效力。”
耿子茂这个护航武将,从哪算都只是二把手。
群臣立即停止争吵,齐声道:“臣等失仪,请陛下责罚。”
按理来说,文官集团应该很反对这件事情。
文武双方都惊讶的看向他,作为军方第一人,竟然不想着替下面的人开脱,而是要求严惩?
不对……
改变想法的原因很简单,封王。
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封藩王,那何不顺水推舟,将藩王封在大明之外呢?
当然,为了防止武将做大,还是要给出一定限制的。
群臣:“臣等知罪。”
而且他敢确定,这个法子朱元璋肯定会支持。
现在武将已经可以做到五五开了。
“但吕宋自身勾结倭寇,残害南洋大明百姓在先。”
武将们讲不出那么多道理,就抓住一句话不停重复:
“若不加以惩戒,震慑四方宵小,以后会如何简直不敢想。”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