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借壳练兵《神秘让我强大》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神秘让我强大 > 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借壳练兵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借壳练兵

建福之地,某处河运码头。
一位秀才正在等待船支,准备进省城考举。
他在码头上等了又等,这时看到终于有合适的客船来了,立刻上前去。
而在这时,又一艘小些的船来了,插着一面黄色旗子,上书四个大字:“快运船行”。
“这位秀才公,坐我的船。”大船上的船家喊道。
“喂,秀才,来我船上,保你安全到省城。”黄旗船家喊道。
秀才看了看就要上大船。
大船肯定比小船舒服。
而在这时,码头一位力工低声道:“秀才老爷,还是上黄旗船的好。”
“这是为何?”秀才不解道。
“黄旗船是巡抚老爷家开的,您既然是考举的,难道不给巡抚老爷一个面子吗?”力工小声道。
“说的也是。”秀才于是上了黄旗船。
大船看了之后顿时喊道:“我的船资比他家的还少1两银子了。”
路途遥远,盘缠也是昂贵的。
一行几百里路,往往要数两甚至数十两银子,坐船还是便宜的,乘坐牛马更加昂贵。
所以一般人出不起门,即便举人进京赶考,往往都要借钱筹备盘缠的。
秀才挥手。
心中却想道:“等到我将来一路中了进士,非要好好弹劾这些勾结贱商,盘剥百姓的贪渎不可!”
黄旗船洋洋得意地离开了。
一路上,秀才倒也没有吃太大苦头,只是体验也就那么一回事。
但速度的确快。
不是船快,是过各处关卡快,大部分关卡不用缴税,不用查验,一路畅行。
只有极少数几处藩王关卡,需要缴纳,也是客气的很,缴纳了就提前放行。
别的船要让道。
这速度就要比别的船快上好几天了。
很多关卡就是故意折腾你,即便你缴纳了银子,还要慢腾腾放你过去。
总之若是没有背景,那是休想做这门生意的,好货也能放烂了。
好在船家倒也客气周到,没有给什么脸色。
毕竟是个秀才。
身份还是很贵重的。
“祝秀才公一路高中,京报连登黄甲。”
“谢了。”
秀才心头只有一个感觉,真好,下次还坐,于是拱手离开。
至于什么弹劾,没事弹劾一位老前辈,老抚台干嘛。
…………
这只是一个缩影。
随后闻人升继续在建福一省进行船运业的整合。
资金越来越多,购买新船,制造好船。
他又买下一家官办造船所,提高造船所的工匠待遇,所谓提高,可不是向其他小说那样一下提高到后世水平。
只是做到实发及时发,不拖欠饷银,不给烂银,不给烂米罢了。
这也是赌约规定,不能超过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是什么样,他就得怎么样。
即便如此,工匠们也是感激涕零。
这年头官办工场里的工匠,是匠户,担负着很重的任务,遭受很重盘剥。
官家拉去就是白干活,有良心的还给点粮食,不给银子,偶尔还要负担上京的劳役,那才是要命的事。
他们只能趁着空闲之时,努力接私活来干,才能维生。
像闻人升这样的善心人,那是少中又少。
只有私人造船所里的大匠,就是核心匠人,能够制造一整条大船的,待遇会好的多。
毕竟海商也不傻,你不给好待遇,人家不用心,到了海上拼命就要命了。
但是对小工仍然是极尽压榨。
闻人升继续购买船行,进行整合。
不过很快就有多家船行不愿意加入“快运船行”。
这是王家船行。
家传四代,大小船只52艘,通行于全省数千里河道。
可以说是一家比较大的内河船行了。
总本钱超过了10万两。
他肯定不愿意被快运船行吞并,自己管自己不好吗?
非要找个祖宗在头上看着?
他家的背景是一家郡王,每年都送3000两银子。
这个数目可是不少了。
贿赂一位阁老也就是5000两银子。
3000两银子相当于6000石粮食,相当于2000到5000亩地的收成。
一个郡王能够拥有的土地也就数千亩,亲王能拥有数十万亩。
现在闻人升就遇到了难题,碰到这种背景不小,又很有底气的船行该怎么办?
他肯定是要整合的。
整合起来才能赚大钱。
垄断向来是高利润的代名词。
前提是内部要管理得当,别被吃里爬外了。
闻人升有很多种灰色手段,但他自然不会首先使用。
毕竟要考虑巡抚大人的名声。
现在对方既然不愿意被收购,闻人升就用这种商业手段把它竞争垮就行了。
等到他赔钱赔到无法支付靠山的孝敬,那就不得不被兼并了。
不然的话,就是找死。
郡王这些猪们,才不会考虑他经营的困难,只知道以前送了,今年没送,就是看不起他,那就要治罪。
闻人升于是专门调遣船队,跑对方重合的路线。
同时,还分给相关的管理层一些股份。
这在这个时代是很常见的,尤其是跑海船的,都有身股。
因为危险大,这样能让大家往一块用力。
如此一来,果然众人干活更加卖力。
何况闻人升又专门挑选了忠实可靠之人。
相比别人来说,因为干活卖力,效率能比别的船行高出一倍甚至两倍效率。
一个干活努力的和一个摸鱼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即便是船只和帆都一样。
而在闻人升忙于这事时,王巡抚让人把他叫来:
“贤侄,今年的乡试又到了,我已经派人将你户籍改到此地,你可以在这里的省城乡试,不知你把握如何?”
闻人升既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那当然不会放过科举。
他不能使用超出这个时代的技术和理念,但八股和经义,自然不是问题。
因此闻人升就说道:“有十成把握。”
“乡试极难,尤其是在江南之地,不过江南的举人更加有官场底蕴,所以我才将你改过来,既然你有这样的把握,那是再好不过。”王巡抚高兴道。
随后闻人升下场考试。
乡试结束,他果然得了解元。
老宗师夸奖他的文章:“圆融无碍,处处妥帖,绝佳之时文”。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