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寿宴(1)《我在现代留过学》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569章 寿宴(1)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569章 寿宴(1)

丝竹管乐之声在耳畔悠扬的响着。
赵煦缓缓睁开眼睛,看向了坐在自己身前的身影。
“母后!”他从床榻上醒来。
睡前的记忆,在脑海中浮现。
献俘礼、太庙、祭祀……
于是,赵煦自嘲的在心中道:“朕的身体在生理上,还是太小了啊。”
“嗯!”赵煦起身,便在向太后身边的尚宫张氏带着的女官们服侍下,穿上了素白的天子常服,然后母子两人便在燕援率领的御龙直的簇拥下,出了内寝,通过回廊,来到了正殿的帷幕中。
虽然赵煦的诗词水平不差,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也很高。
赵煦的嘴巴,又特别甜,总能时不时的说些‘至孝’、‘纯圣’之语。
包拯一生清廉,其子包绶也是如此,其病死之时,左右察看他的遗物,清点财产,只有四十六个铜钱!
而当时包绶可不是一般人啊。
想进步的官员,都该去看一看,认真学一学,什么叫不卑不亢,如何吸引领导的注意力,怎样拉起领导的好奇心。
祖宗以来迄今不过十几人,且泰半都是国初的功臣。
“诺。”粱惟简领命而去。
何况,包拯去世数十年,他昔年留下的人脉、姻亲,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于是,诏赐金银有差,并选了她最喜欢的几首御制诗,命人装裱起来,打算将来仔细欣赏。
别说是他的媳妇了。
一般来说,一代天子身边,能有三个位置,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而包拯在现代,那可是神话人物了。
臣子中,还在世的,就剩下了这个周国太夫人了。
于是,一直在向太后身后小心翼翼的侍奉着的文熏娘便盈盈一福后,从殿中取来一盅早就已经熬好了的肉粥,向太后接过来,拿起一个瓷勺,先吹了吹肉粥,然后尝了尝味道,才对赵煦道:“六哥,且尝尝母后煮的肉粥味道。”
“娘娘、大家四方使者将要入殿称贺了。”粱惟简到了内寝,远远的看着帷幕内的人影,便在帘外禀报。
接下来,自是冗长而无聊的各国使臣称贺环节。
所以母子感情,非但没有半点疏离,反而更加亲密。
所以,尽管她其实不太喜欢与人争执,更讨厌勾心斗角。
在经筵上,群臣赋诗,他也从不做点评。
但,自从在庆宁宫醒来后,他就一直在刻意的向外界传递一种——朕不喜诗赋的态度。
向太后笑起来:“现在,姑后正在受群臣之表呢!”
毕竟,人家现在也没有提出要求来。
原因很简单——太庙陪祀功臣的数量,素来稀少。
向太后自端坐到太皇太后右手边,而赵煦则坐到了两宫中间的一张坐褥上,隔着帷幕,看向帘外的群臣。
蔡确呢?
韩绛呢?
吕公著呢?
但赵煦知道,那位太夫人入京,肯定不是为了给自己要待遇和荣誉的——她要了,除了风光有什么用?
苏辙的文章,单拿出来,也可以秒杀掉无数人。
可是,他终究还是太小了。
“不久,也就一个多时辰。”向太后微笑着问道:“六哥可要用些膳食?”
他隐约记得,一路上是向太后抱着他回宫的。
老实说,大宋的宫廷宴席,也就是菜品丰盛而已。
太皇太后今天是很高兴的,当即道:“太后、官家,快快起来。”
“太母,孙臣听说,包孝肃公的长媳永嘉郡君,此番似乎也随了周国太夫人入京了?”
此时,群臣早就已经起身,持芴相迎、迎接赵煦升座。
“孙臣拜贺太母生辰!”母子两人对着太皇太后拜贺行礼。
而赵煦的父皇,哪怕在他各种骚操作下,最终神庙里能有五个位置,就已是极限!
太皇太后,听着那一首首吹捧、赞美她圣德与慈恩的诗赋,也是笑的合不拢嘴。
每隔三五天,更是会到保慈宫中住上一阵。
等他坐下来,群臣才次第落座。
“嗯!”赵煦点点头,问道:“儿臣睡了多久了?”
“嗯!”赵煦点头。
母子两人便在榻前,开始聊起了家常。
向太后便握着赵煦的手,道:“六哥,还是不要让各国使臣等候了。”
很快,一小盅肉粥就吃的干干净净,他拍拍肚子,对向太后开心的道:“母后煮的肉粥,最是好吃,不像冯景那厮,总是差些味道,叫儿臣吃不爽利!”
没办法,一个是受托遗诏,顾命托孤,定策拥立的宰相。
旁的不提,王安石肯定有一个坑。
那么,就没有比包拯更合适的人了——死的早,名声大,影响大。
赵煦所需要做的也仅仅是机械式的回应几句,程序化的来来回回讲那几句话。
这是一种微妙的政治宣言。
文彦博给了的话。
只能说,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赵煦关心的是另一个事情。
还好如今是夏天,若是三九寒冬的宫宴。
特别是牛羊肉,处理的极为糟糕,有很重的膻腥味。
而且,因为是早早就备好的菜肴,所以基本都是冷的。
向太后伸手握住赵煦的小手,微笑着道:“六哥醒来了?”
萝卜坑就这么多。
于是,便下了旨意,周国太夫人给真俸(足陌)。
赵煦或许会同情,一道旨意推恩,提拔入京,安排一个好差遣就是了。
所以,赵煦只是装装样子,就在坐褥上神游物外。
反正,他等下还有一餐——今夜在大内后苑,太皇太后会再设一宴,以招待入宫的宗室、元老、外戚、宰执、大将家的命妇。
可他三世为人这种事情,太过骇人。
而他现在连文彦博都肯接纳,又怎会揪着富弼不放。
大宋制度,帝后圣节,群臣都要写御制诗来称贺。
这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是体面人,在这样的场面,尤其体面。
赵煦当即乖巧的张开嘴巴,任由向太后,一勺一勺的喂着他。
他有没有空,就会到保慈宫中,与向太后说话,甚至抽时间陪她散步、赏花。
这个时候,太皇太后身边的内臣梁从吉,蹑手蹑脚的进了帷幕,小声的报告:“娘娘,礼部言,四方称贺之使,都已准备好了,乞娘娘旨意,看何时安排入殿称贺?”
太皇太后这才终于想了起来,对她身边侍奉的粱惟简问道:“梁押班,派人去看看,官家可醒来了?”
等到流程走完,就已经要到黄昏时分了。
其次,也是为了补偿。
老太太年纪大了,想要的东西,也应有尽有了。
在大宋政坛上,有的是人走茶凉,人亡政息的故事。
但好人死的这么凄凉,还是让人念头难以通达。
不止风雨无阻的参与听政,哪怕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也会出现在庆寿宫。
就是他的儿子包绶,你看现在还有几个人关心?
向太后和赵煦自是又拜了一拜,才起身。
大臣们所上的御制诗,已经宣读完毕。
一个文臣士大夫,名臣之子,死的时候,却只有四十六个制钱的财产!
人家拖着老迈之躯,不顾舟车劳顿入京,在高家、向家两位太夫人面前伏低做小。
但绝不可能让他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主动提起来,甚至主动给两宫求情,诏包家寡嫂与包绶妻子——一个连命妇诰命都没有的小官妻子入宫,参与宫廷大燕。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