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司马光:知我者,陛下也!《我在现代留过学》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559章 司马光:知我者,陛下也!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559章 司马光:知我者,陛下也!

元祐元年七月已亥(20)。
病重的司马光,在这一天借着给太皇太后坤成节上表称贺的机会。
终于抓住时机,上了一封可能是他最后的政治发声的表章。
当被誊抄好的副本,送到赵煦手里。
赵煦拿到手里一看内容,就已经知道了。
这就是他上上辈子元祐时代,司马光的‘十科取士法’。
也是其退居洛阳十五年来,对王安石以新学为官学取士的反击。
不说堪比周公、孔孟,最起码在私德上得堪比司马光、王安石这样的人。
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新党对这个十科取士法的评价,非常简单,一句话:光得誉流俗,及为相,废法报怨,一无所施设。独请十科取士法,终为空文,无应选者,人始笑之!
看着宽泛,限制也没有多少,其中大部分选项甚至不限制身份。
“如此,谁反对朕,就是反对司马光,就没有良心!”
郭忠孝当即顿首:“蒙陛下鸿恩,臣父昨日回朝,臣亲迎之,臣父言:老臣蒙陛下爱幸,不以老臣昏聩,特旨推恩,感激涕零,唯百死以报!”
可问题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将帅基本都是天赋加时间的沉淀历练出来的。
了不起,皇帝当时骂几句,心里面不痛快几个月。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出自《敬之》是成王在太庙中表示自己将认真学习做一个明君,并请求大臣们监督时的话。
司马光卧在床上看着被拿到他面前的天子批示。
换而言之,拜郭逵建武军节度,就是认可了他当年在广西的处置没有问题。
换而言之,这就是一个被赵官家们规训成自己形状的老将。
一个迟到了十年的荣誉。
然后,话锋一转。
但,这么一尊老将回朝,执掌武学。
郭忠孝低头:“奏知陛下,太皇太后下诏嘉勉,皇太后命有司赐金带以酬。”
李焘是这么说的:司马光‘得誉流俗……废法报怨,一无所施设……’此言不可传于后世,自‘光’至‘笑之’并删去。
别说国子监那些小猫小狗了,就算是待制文臣,到了郭逵面前,也不敢随便喘气的。
郭忠孝之父郭逵,当年因为没有请示,就自作主张和交趾达成和议撤兵。
就国子监那几个阿猫阿狗,谁能在郭逵面前大声说话?
不要忘记了郭逵虽然是武臣的底子。
不过呢!
赵煦攥着手中誊抄的副本,问着殿上的郭忠孝:“郭卿,太母、母后对此可有指挥?”
然而,司马光避居洛阳写书整整十五年。
这就是了!
赵煦又是一道诏书,将其返聘回来了。
有了这个名义,将来好多事情就好办了。
几个人敢报名?谁又敢随便举荐?
可问题是,正是因此,才决定了它的失败。
“见证朕就是司马光认可的成王,大宋希望与良心!”
他好就好在不实际!
所以,整个元祐时代,十科取士法,成为了大宋科举的风口。
而郭逵处分的这么严重和他是武臣离不开干系——赵官家们对文臣、武臣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他看着那纸上端端正正的馆阁字体,不禁老泪纵横。
但在用兵和作战上没有问题。
此举虽然挽救了数万士兵的生命,却也将他的前途彻底葬送!
不止从此被削去兵权,还被勒令闭门思过。
熙宁南征过去了这么多年,郭逵一直在洛阳闭门读书。
看一看,过去制科取士选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吧?
随便点一个人——苏轼!
而苏轼只是文章有名,实际官职并不高。
赵煦挽留三次,终于同意。
至于郭逵会不会不听话?
怎么可能!
真以为霍去病、岳飞这样的人,是地里面的萝卜?只要想要,就能往外长?
对郭逵来说,什么是天恩?
都是要选出来,充任关键岗位,作为未来宰执、大将的后备人才的。
旧党的士大夫们做何回应?
答案是没有回应!
只是默默的将实录和国史中新党大臣们对司马光的这个评价删掉。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处出现的时候,就会露出嘴脸来抢功了,顺便将这个大臣提拔起来。
而司马光在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这十科取士法是要干嘛的——孔门以四科论士,汉室以数路得人。
没有抱怨过一句,也没有为自己争辩过一句。
司马康知道,这是来自于诗经之中的两句话。
旧党想要反对,就丢出司马光的十科取士法——司马相公都说要改革的事情,你们居然敢反对?
“等司马光病危,朕将亲临慰问!”赵煦轻声说着。
文臣可以和皇帝顶牛,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违背皇帝的意思,自行其是,只要事后证明他做的是对的就可以了。
这不,太皇太后圣节即将了。
话是说的冠冕堂皇的,给郭逵的认可和赞誉,更是不吝笔墨。
“诺!”郭忠孝恭恭敬敬的再拜,正要拜辞。
这简直是奇迹——赵官家们什么时候做过这种事情?
于是,老泪纵横,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写一封谢表,感谢天恩。
而郭逵欠了赵煦这么多。
分别典出诗经成王作祭时的两篇诗文。
“往后,朕需要用到卿的地方还多着呢!”
赵煦便趁机给郭逵平反了。
这可是制科!
比科举取士更高的选拔人才途径。
“知我者,陛下也!”
就按制科的下限苏轼的标准来选才。
那么,面对新党如此肆无忌惮的犀利点评。
这样想着,赵煦就笑起来了。
批示之后,便将这誊抄的副本,交到郭忠孝手里叮嘱道:“命有司送司马相公府邸吧。”
司马康在旁边,悄悄的瞥着那纸上的文字。
所以,司马光的这个十科取士,注定是笑话,不可能选拔出什么人的。
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甚至武臣都可以自己报名参与。
主动背锅,主动承担了一切责任。
致仕后加的那些头衔与爵位,就更是一种隐晦的承认与认可。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
早已经脱离了大宋社会的实际。
“让文彦博、司马康、吕公著来当见证……”
“替朕转告老太尉——这些年委屈老太尉了!”
但武臣却必须绝对听指挥!
对与错,根本不重要。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