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数学界的争议(感谢大佬暖阳1314的白银盟)《超神级学霸》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超神级学霸 > 第160章 数学界的争议(感谢大佬暖阳1314的白银盟)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160章 数学界的争议(感谢大佬暖阳1314的白银盟)

虽然还在放假期间,但论文的样刊邮寄到西林工大之后,徐大江便安排了校内的审核答辩,假期期间的审核答辩。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就是走了个流程。
因为之前结题申请,早就在徐大江的提醒下提交了。
这种论文《数学年刊》已经帮学校教授确认过质量了,答辩无非就是证明论文是作者们独立完成的。
鉴于西林工大数学院目前还没有教职的论文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过,这种校内项目负责答辩的教授多少是有些底气不足的。
随便准备了几个问题,乔泽带着刘尘风随便回答了一下,便算走完了流程。
甚至庆祝宴都没叫上乔泽跟刘尘风,只是把李建高给拉去大家庆祝了一番。
乔泽看不上这顿饭,教授们也不会勉强。
这类饭局,最大的作用还是拉近彼此距离。
这种场合叫上了乔泽,大家聊起来反而诸多顾忌,所以真没必要。
旧课题申请完了,新课题自然也被飞快的批了下来。
不是乔泽着急,而是学院这边着急。
从苏沐橙口中得知,乔泽跟普林斯顿大学那边一直有联系之后,徐大江这些天一直茶不思饭不想的。
虽然乔泽给对方的回应很强势,他很喜欢,但人的想法毕竟始终在变。
能够有办法把乔泽绑在数院自然是好的。
所以这边学院批复的极快。
虽然是放假期间,加班也得抓紧时间审批了。
效率之高,只能说让人叹为观止。
两天时间,徐大江亲自拿着乔泽提交的申请,跑完了所有手续。
这次课题的扶助资金还是五十万。
不是不想给更多,但如果要更多的话,需要批的手续更多,太麻烦。
不过这些手续休假期间可以批,但涉及到转账的话,还是得等国庆假期之后了。
当然,乔泽也不缺这点钱,自然无所谓。
徐大江一连串的操作给乔泽的错觉大概就是学院项目审批速度极快。
这大概也是许多并不是值得的项目会被选中的原因。
不过也有效率低的。
比如他提交的专家申请,到现在还没正式回复。已经十月了,马上就要开启通讯评审,这个阶段过了初审的项目是有可能在这一阶段被撤销的。
好在跟张洪才讨论问题时,这位燕北大学的数学教授简单跟他提了句,他的申请数学组这边已经过了,已经上报到基金管理委员会那边去了,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已经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了。
另外,张洪才还在话里话外暗示了李叔的项目起码在会议评审之前,大概率是会通过。
话没说的那么死,但乔泽能听懂潜台词。
他便也安静了些。
既然如此便不用着急了。会议评审到十一月去了,即便他评不上专家,有了这些教授帮忙,大概率还是能过的。
万一真要过不了的话,起码也有人会告诉他是谁反对自家导师的项目。
而且乔泽还有自己的事情,既然学校快速把他的新项目批了下来,他便打算直接把之前就准备好的论文也给发了。
没办法,这個命题在确定后没多久,苹果那位程总就来了西林工大,捐赠了奖学金的同时,也顺便给了乔泽些灵感,让他把关于这个统一性证明的问题想透彻了,还顺便用超算进行了多次验证,结果很完美。
这些日子已经开始思考数学阶段的终极命题,休息脑子的时候,乔泽便顺便把新课题的论文写完了。
因为这次不用赶时间乔泽花费了大概一周才完成了这篇六十多页的论文。
没办法,李叔建议他尽量把过程写的详细一些。
拖到这个时候,真不是为了那点研究经费,主要是乔泽觉得得把之前的承诺都兑现了。
毕竟他答应了刘尘风这次申请的课题还要带着他的。
至于投稿的单位,自然还是《数学年刊》。
没啥别的原因,主要是乔泽觉得他跟洛特·杜根挺投缘的。
别人并不知道为什么《数学年刊》官网要为乔泽这篇论文做宣传,但乔泽在知道这个消息的一瞬间,便懂了。
这是一种默契。
而且最近乔泽也注意到小老头多少为他的任性付出了些代价。所以这次投稿多少也有些回敬的意思。
这大概是这个国庆假期乔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不过还是照例,投稿这种小事,乔泽没跟任何人说。
……
这些天洛特·杜根的确有些恼火。
杂志发布之后,乔泽的论文电子版便直接发布到了网站上。
下载量惊人。
不只是乔泽这个名字的号召度。
关键是能得到《数学年刊》这种程度的宣传,让太多人抱有了太大期待,也让很多人不太服气。
能够通过群论构建一个因果学习框架足以坐实乔泽的天才之名。
也有消息证实有为m60p的群智语音系统升级,脱胎于乔泽的这套理论,甚至连续发表的诸多论文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应用跟数论毕竟是两个领域。
从标题上就能看出乔泽在《数学年刊》上发表的论文是纯数论领域的。
而且还被挂在了官网上预热了大半个月做宣传,这可是许多年都难得一见的事情。
《数学年刊》上论文再难发表,起码每年6本杂志要刊载八十来篇文章,但能享受到这种程度宣传的,几年未必能有一篇。
所以在乔泽论文上线电子版的当天,下载量就很惊人了,达到了三千多次。
不要小看这个数字。
根据统计,全球一流的数学家也不过4万多人,还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细分研究方向。
如果具体到数论方面的研究更少了。
在具体都针对某个方向感兴趣的数学家,三千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恐怖。
几天的时间足够大家读完乔泽的论文,然后给出评价。
《数学年刊》或者说小老头洛特·杜根的压力也来自于此。
名气毕竟是把双刃剑。
人们在信服的同时,也会对期刊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乔泽的这篇论文,是达到了能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这一要求的,甚至在今年的论文中,也算是出彩了。毕竟乔泽还是提出了些新的数学工具,干货还是挺多的。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