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政制院工作报告以及新的规划《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八十九章 政制院工作报告以及新的规划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二百八十九章 政制院工作报告以及新的规划

也就赵骏胆子大,连皇后过生日的庆典都取消了,直接改在后苑吃个便饭。
“嗯,这是官家爱民勤政啊。”
赵骏向着北面崇政殿的方向拱拱手,让正在那玩电脑的赵祯打了个喷嚏。
“官家能够体恤天下万民,这是大宋的福气。”
赵骏继续说道:“我等也应该向官家学习,少搞奢靡之风,除了必要开支以外,政府的财政支出能缩减就尽量缩减。”
“好的。”
众人纷纷应了一声,虽然不知道有几个真心,但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一下。
接着赵骏又看向蒋堂道:“民生如何?”
政制院下面总共有五十多个部门,不过级别上分三档。
第一档的一级机构有财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税务部、谏台、御史台,以及礼、吏、兵、刑、户、工等传统六部。
在取消了政制院候补观察同知衔之后,这十三个部门的部长都被冠以政制院候补同知衔,级别依旧是正二品。
接着就是民政部、税务部、农业部、大理寺、审刑院、自然资源部、交通部、进奏院、统计部、交子部、地质部、外交部等普通部门。
这些部门是部长是正三品,权重相比于上述第一档部门稍微轻一些,不过这些部门却更关注民生。
像蒋堂目前就分管着民政部、税务部、农业部等好几个大部门就事关百姓生活。
见到赵骏问他,蒋堂便说道:“农业部从前年八月,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作物来到我大宋之后,就在城外皇庄农田试验种植,仅仅四个月的时间,施肥之后,就能做到亩产一至三石。”
“一至三石大概也就二百斤左右,虽然不像汉龙说的能达到亩产千斤乃至数千斤,但这是秋冬耕作。从去年年初我们就进行了春天耕作,半年之后,亩产达到了四至五石,产量最多的一亩达七百多斤。”
“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制院就已经把推广红薯、玉米、土豆、花生之类的作物纳入到考成法当中,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全国各地的第一批红薯、玉米之类作物,基本上都已经收获。”
“从产量上来看,这些东西也就比咱们平时吃的稻麦高那么一点点,咱们的稻麦产量基本在两到四石之间,不过优点很明显,它们的生存能力极强,只要浇水就能活,如果施肥的话,产量会高不少,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
“统计局、农业部以及民政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各县、州进行调研汇总。现在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红薯、土豆、玉米、花生的买卖交易,价格比粮食低不少,不过普通人吃得不多,很多都是给猪吃。”
说到最后,蒋堂也有些哭笑不得。
占城稻的出现其实完全能够满足现在大宋的人口需求,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东西诞生,能让清朝爆出四亿人口,就足见现在再推广这些东西的话,粮食产量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需求。
要不是朝廷每年都在花钱购置粮食放入常平仓里作为救灾储备粮,而且还出口到西夏、辽国、高丽、日本去,恐怕现在的粮食价格已经低得不能看了。
所以新作物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什么,除非政策上调整,鼓励多生多育,让人口出现爆发性增长,才能缓解产粮增多的问题。
“但我听说还是有很多贫民吃这些东西,虽然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当粮食吃的,可大部分百姓的生活习惯很难在段时间内改变过来,如果有米面的话,没有人会选择吃红薯和土豆。”
范仲淹提出异议道:“这似乎说明了一些根本性问题。”
“是啊。”
蒋堂感叹道:“这几年虽然朝廷轻徭役、减赋税,但贫困百姓还是非常多,特别是那些山区当中,即便粮食产量够养数倍于大宋丁口,可还是有相当多的百姓挣扎在生死边缘。”
赵骏想了想道:“这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从今年开始,朝廷还是要继续施行新政,各类政策以后要常进行改变,不能墨守成规。”
“你有什么想法?”
晏殊问道。
“要确切地改善贫困人口问题。”
赵骏指出:“很多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而且宗族势力强大,古板守旧,即便有好的政策也很难传达出去,必须加大对基层的宣传工作。”
现在粮食是完全够人吃的,很多平原区百姓,比如河南、河北的华北平原,即便家里再困难,也很容易获得渠道和信息。
他们可以就近去河南府、开封府、大名府、应天府等地打工,所获的报酬养活一家老小绰绰有余。
而且随着经济发达,手工制造业愈加繁荣,各类工坊如雨后春笋一样冒,用工短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商人开始和地主们抢人,造成了地主阶级被迫降地租来挽回佃户人口。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肯定是一种良性循环,不管是地主降低地租,还是老板提高薪资,对于农民和打工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这也仅限于河北、河南、四川、江浙等经济农业发达的地区,像湖南、广西、江西、福建、贵州等多偏远山区情况就没那么好,很多山里依旧维持着以前的生态,贫民生活并不能得到改善。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