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再买几个小国《我岳父是李世民》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532章 再买几个小国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532章 再买几个小国

张阳仔细打量,犯难道:“这个芦荟不错,可以用于缓解疥疮,还能排毒镇痛。”
王公公将张阳所指的这盆芦荟给搬了出来。
“此作物喜温暖怕寒,又容易得叶枯病,而且这棵芦荟除了根部都已经枯死了,多半想要养起来很难。”
听张阳这么一说,李世民对这个搜集成果还是很满意的,至少有用。
“如此说来朕也算是得了一个好东西,其他的作物又如何?”
“陛下可以先养着。”张阳心里犯嘀咕,这都是一些枯枝要如何看清楚。
有了卷心菜的开头,李世民又找到了社稷的新方向,提振作物的多样性。
不多时宫女端来了饭菜,一碟腊肉,一只咸鸭蛋,还有一碗黍米饭。
“朕的饭食也简单。”李世民用咸鸭蛋正下着饭。
做个姐夫还要给皇家这么一大家子也扶贫是不是?
况且陛下还是一个花销如此大的皇帝。
张阳躬身道:“陛下,朝中确实困难,臣是否……”
李世民沉声道:“带他去武德殿看看,有什么能用上的就让他带走。”
“喏。”
王公公躬身行礼,“张侍郎随老奴来。”
跟着走出兴庆殿,张阳好奇道:“老王呀,看着你现在气色好多了,骊山给的药可还合适?”
“张侍郎见笑了,那些药材老奴都存放着还没用呢。”
“是吗?”
张阳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你用了来着。”
兴庆殿距离武德殿并不远,从太极殿路过,绕道后方再走一段路就是武德殿。
此刻武德殿的门还关着,李渊在骊山养老,这里也就闲置了下来。
等王公公开了锁推门而入,张阳迈步走入,殿内很昏暗。
将这里的油灯点燃,才亮堂一些。
张阳翻找着杂物,从书架上拿下几支还未用过的毛笔,几块砚台……
“张侍郎是如何这些东西在此处的?”
“以前来过武德殿几次,目光所见便记下了。”张阳又收拾整理一番。
王公公表情诧异地站在一旁,一想到是陛下答应的,又释怀了。
走到武德殿的一处偏房子,这里是太上皇李渊以前休息的地方。
这里收拾得很好,被褥已经被收走了。
张阳找到了放在墙角的五个炉子,将其提了出来。
王公公忧心道:“若是太上皇回来了,发现武德殿被掏之一空,怕是又会发脾气。”
“没关系,就说支援朝堂了,他老人家会理解的”
将这里的东西整理一番之后,六支笔,十五个砚台,五个炉子。
勉强可以应付眼前。
张阳带着人将这些东西送到秘书监与中书省,秘书省内还有不少文吏正在抄录着奏章。
这天气冻得手握不住笔,为了御寒恨不得披着被褥来这里办公。
生活条件不好也就罢了,办公条件也差。
再分出两个炉子送去中书省,这也不够用。
路过甘露殿的时候,张阳停下脚步看着前方。
王公公连忙道:“张侍郎,这甘露殿的东西陛下可没有应允。”
张阳仔细回想着甘露殿内的情况,闻言也只好作罢,“老王,你不用防贼地看着我,我又不会把甘露殿也洗劫了。”
王公公苦笑道:“张侍郎还是不要惦记甘露殿了。”
“我知道,我不会去动甘露殿内的东西。”
说着话,见张阳径直就要往甘露殿走去,王公公急忙上前拦住,“张侍郎,中书省在那个方向。”
“嗷……一时间走神了。”
见他还往殿内望了望,王公公坚定地站在殿前,摆出了一副死守甘露殿的架势。
想要入殿除非从尸体上跨过去。
张阳转身走向承天门的方向,在宫中路面上的积水处,结着薄冰,正是天寒地冻,最冷的严冬。
走到宫中的石砖路上,还要小心会不会被路面上的冰面给滑倒。
冷空气中一声叹息,白雾从口中而出,中书省的办公条件也令人犯难。
三两个炉子根本不够取暖,大家执笔写着奏章,时不时还要停下来搓一搓手,等手暖和一些了,再开始动笔写。
甚至还有不少擤鼻涕的声音。
王公公带着人将炉子放入中书省,张阳跟着他重新来到兴庆殿。
李世民还在打量着这些盆栽,见人回来了又道:“都安排好了?”
王公公回头看了看张侍郎,“回陛下,武德殿内的炉子与笔墨都已经分下去了。”
“嗯。”
皇帝点着头,目光还看着这些枯萎的作物,要等它们重新焕发生机至少要等到暖春。
而且有些作物甚至都已经枯死,还乐此不疲地看着。
不好打扰皇帝的雅兴,张阳拱手道:“陛下,要解决朝中的燃眉之急,骊山可以合作。”
“细说。”
李世民朗声道。
张阳再次行礼道:“骊山可以做出暖炉给各部官吏,但朝中需要出银钱。”
“你想要如何安排。”
“当然是实惠一些为好。”张阳看了一天殿外,“凛冬时节还未过去,骊山可以做许多暖炉解决眼下的困境,制暖炉的银钱需要朝中来支付一部分,骊山也可以自己拿出一部分。”
“当初朕答应过你,尚书省的银钱用度你来安排。”
向着李世民稍稍一礼,张阳又道:“不过朝中要自己拿出炭火,并且往后从薛延陀运来的煤炭,骊山可以用比市价更低的价格来向朝中采买,陛下以为如何?”
说到向朝中采买,又要和骊山做交易,李世民原本困顿的神色来了精神,“采买煤炭的事情,朕会让赵国公与你详谈。”
张阳稍稍一礼走出兴庆殿。
还是不能把皇帝想得太大方,他会让长孙无忌来主持与骊山的交易也说明了,皇帝是有防备心的。
与郑公和房玄龄都可以。
偏偏是赵国公这只老狐狸。
这就是皇帝,一边用着臣子,一边还要顾及朝中的制衡之道。
皇帝不会对臣子百分百地信任,话语轻描淡写,实则多多少少还藏着别的心思。
张阳走在回家的路上叹息,“天可汗呐!你口口声声说着把朝中用度交给我,说得好听还不是暗中找人盯着,找人制衡着。”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