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三道圣旨《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 第一百七十五章 三道圣旨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第一百七十五章 三道圣旨

宁宗皇帝还是离开了,在“桃花岛”仅仅住了两个晚上。
郭默大婚,宁宗皇帝给他带来了三样礼物。
一盒五十万两的银票,用宁宗皇帝的话说。
“听说你喜欢到处平山灭寨,就为了搜集他们手中的银票,正好我这里也有一些,就给你拿点儿过来。”
一面“如朕亲临”的金牌,凭此金牌,见官大三级,可以调动大宋治下所有兵马。
回宫之后,便正式颁旨,册封“燕王”,昭告天下。
并且,老太监所辖的“皇城司”,暗中也直接听命于郭默。
当然,也仅仅能掌握三成左右的力量,其他的已经被抓在史弥远的手里。
最后一样礼物,是两本武功秘籍,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的武功,“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法”,原稿。
宁宗希望郭默尽心研习,也许能助他达到当年太祖的境界。
这还真是亲爹,就这三样礼物,除了那五十万两的银票,其他的价值完全无法估量。
作为回礼,黄药师亲自下场,全面地检查了宁宗皇帝的身体,并亲授了一套吐纳之术,早晚修行,有助于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还赠送了一瓶“九花玉露丸”,依据宁宗的体质,最多也就能够每隔七日服用一粒,配合吐纳之术,效果更佳。
同时,将“三元楼”的事情告知,并作为双方消息传递和交换的地点。
权衡再三,打算调陆乘风前往坐镇,并授予“提点皇城司”,位在老太监的“提举皇城司”之下,而在“干办皇城司”之上。
给予百名“干办”名额,人员自行招募,向郭默报备即可,由朝廷按制发放俸禄。
南宋的上朝制度,是两日一朝,即单日上朝,双日休息。
如果单日上朝这天出现严寒、酷暑、大雨、大风、大雾等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也会非常人性化地给百官放假。
“只日或遇阴霪、盛暑、大寒、泥泞,亦放百官起居”。
遇到犯懒的皇帝,每月只有初五、十五、二十五开一次朝会,意思意思而已。
宁宗在位这些年,虽说没有太大的建树,倒也算是勤勉。
八月十二日,崇政殿。
宁宗已经“称病”连停了两次朝会,今日一早百官就齐集在崇政殿等着。
时间不大,宁宗皇帝龙行虎步走来,自西入御座。
宁宗居高临下,看着满朝文武,莫名地感觉到,还不如坐在“伏龙居”的大厅来得舒服。
“拜见官家——”
宋朝除了元旦和冬至的大朝会行跪礼之外,官员平日上朝见皇帝奏事都是站着,并且行揖拜礼。
“众卿免礼,朕前几日偶感风寒,休息了几天,不知众卿有何本章要奏?”
宁宗皇帝话音未毕,从文官中间出来一名御史,朗声奏道。
“启禀官家,去岁太子夭折,储位至今空悬,天下臣民无不心忧如焚,还望官家顺天应民,早定储君,以安天下。”
“嗯,梁卿所言甚是,不知梁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宁宗皇帝这一问,这名姓梁的御史,一下子就愣住了。
本来他就是别人的枪,让他出头提上一提,官家势必不理,重臣再陆续加码,直到官家妥协为止。
没想到,就说了一句,官家竟然同意了。
“官家,臣以为沂靖惠王嗣子赵均,为人谦和,性情淑均,可为皇储人选。”
既然官家问了,总得说一个人选吧,梁御史就随便说了一个众臣私下议论比较多的。
“均儿啊?不错,算一个人选,还有吗?”
宁宗平静地听着,然后挨个看了看众人。
反常的举动,让很多跃跃欲试的大臣,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史相可有合适人选?或者觉得梁御史‘力荐’的均儿怎样?”
这位梁御史,全名梁成大,是丞相史弥远忠实的爪牙之一,人称“四木三凶”的“三凶”中人。
而梁成大随口所说的赵均,则对于杨皇后跟史弥远的内外勾结,早有不满。
这些事情,在宋廷高层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虽然很多大臣也属意赵均,终究因为没有史弥远的点头,一直搁置了几个月。
今日,鬼使神差的梁成大竟然在“慌乱”之中,说出了赵均的名字,宁宗皇帝也不介意拿他来敲打一下史弥远。
“回官家,老臣也以为沂靖惠王嗣子赵均,可为皇储。”
虽然被宁宗打了个措手不及,史弥远到底是见过大风大浪之人,略加思索,就不紧不慢地给出了回复。
“好,既然史相觉得他能做皇储,朕就按史相的意思,立赵均为皇太子,改名赵竑。宣旨吧——”
从上朝来,就站在旁边打盹的老太监,一听到“宣旨”二字。
急忙睁开双目,面对众臣,从袖子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圣旨。
看到这一幕,满朝文武哪里还能不知道,官家这是早有定论了。
那刚才朝堂上发生这些?
梁成大觉得自己被“耍”了,他是当枪的,但一直是史弥远的枪,却一不小心做了一次官家的枪。
史弥远也微微诧异,今日的官家,有点儿不一样啊。
圣旨不长,大意就是官家为延续赵宋江山,特顺天应民,立沂靖惠王嗣子赵均,为皇太子,改名赵竑。
争执了快一年的储君人选,终于被官家一道圣旨给定了下来。
很多准备在早朝上,“大展神威”的大臣们,却感觉自己准备了个“寂寞”,没了用武之地。
还没等众臣反应过来,只见老太监,又慢慢地从袖子里拿出一道圣旨。
“......朕于前日出宫一游,偶遇一子,甚是有缘,特收为义子,赐名‘赵昊’。封‘燕王’之位,特赐‘如朕亲临’金牌,见官大三级,可持金牌调动大宋所属所有兵马......”
相比方才设立储君,这道敕封“燕王”的圣旨,更加劲爆。
本来官家收个义子,虽然有些出格,也算情有可原。
毕竟是五十四岁的老人了,九名亲子,全部夭折,哪怕为了慰藉一下老皇帝的心,众臣也不好太过反对。
就算是封了个王,也无甚了了。现在不是大汉朝,非刘姓不王,异姓王都封得多了去了,这个好歹不算异姓,已经改名为“赵昊”了。
而且,封的是“燕王”,那是在金国的统治区,更是金国“中都”所在,你就算是把整个大金国都封给他,也没太多人会在意。
都以为,这不过是官家对蒙古提出的,“联宋抗金”的一种回应手段而已,连史弥远都是这样认为的。
可是,最后居然赐予这位“燕王”金牌,还是那枚天下独一无二的,“如朕亲临”金牌,允其调动大宋所有兵马。
这权力大的可就海了去了,甚至有些时候,连官家都未必能盖过他了。
“官家,臣觉得此议不妥......”
老太监刚刚念完第二道圣旨,就有一位大臣出班拜倒。
“原来是薛卿啊,这不是在和众卿廷议,这是朕已经颁布的‘圣旨’——”
宁宗皇帝略显粗暴地,打断了薛极的奏报,尤其在“圣旨”二字上,更是咬着牙说出来的。
别的想站出来的大臣,眼看风向不对,一时之间,就犹豫了。
这时候,老太监又不紧不慢地从袖子里,掏出第三道圣旨。
乖乖,还有啊?
底下的大臣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都盯着老太监手中的圣旨,想看看还能爆出多大的雷来。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