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 环太湖《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登陆    用户注册    足迹
聚小说 > 书源N >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 598 环太湖
字号:   字距:  
主题: 绿

598 环太湖

现在“沙洲物流”在义兴的市区,也有一块地皮,要不要扩建码头现在还不好说,需要等产业落实。
单纯直接在义兴这里倒买倒卖,对“沙食系”来说,这都是蝇头小利,没啥意思。
不直接下沉到源头产业,“沙食系”现在各部门都没啥兴趣。
毕竟如果只是做中间商,很难撑得起庞大的企业福利。
只有上下游打通,内部在税费上,正经做生意,同一种品类的商品,“沙食系”的产品在税上,就能节省十几个点。
比如说金仓肉松产业现在正在恢复,要重整旗鼓,然而成本根本压不下来,没办法跟现在的大桥肉松竞争。
究其原因,就在于“大桥肉松”这个牌子,从一头猪的胚胎开始,到搓松机设计到肉松规模化封装,整个生产加工链是闭环的。
又不存在商品流通和销售上的短板,打价格战,除非是同类型大国企才有一战之力,而且必须是有自己养猪场的肉类加工大国企。
“沙食系”的商业品类是很集中的,看上去一个又一个大摊子,实则专精集中,成本做到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要想再降低成本,那就需要提升科技含量,一是从源头养殖业入手,二是从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入手。
不过“无人化”“自动化”这种东西,其实是个伪概念,在基本民生行业,“自动化”会非常快速达到成本极限,最后还是用人更便宜一些,因为生产力发展,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很难突破天花板。
张浩南重生前做机加工,见过不知道多少早期搞自动化魔怔了的倭奴中小型企业,大批设备除了卖废铁,毫无价值,最多就是个别子系统有借鉴意义,只是借鉴,用是肯定用不上了。
这光景“沙食系”有张浩南把控全局,自然不会犯那种“无人化”“自动化”的错误,外行人狗叫两声什么工人失业啥的,也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方向。
于“沙食系”现在各个方向上的项目开发,也都是秉承几年来的成功模式,不断地靠近源头、把握源头,然后再进行分工。
肉松如此,茶饮料也是如此,甚至包括电瓶车也是如此。
如果做不到,就会有很大的危机感,比如“金桥电脑”,比如“西格尔电子”。
这光景只能小批次生产的缘由,除了因为不熟悉这个行业之外,还有就是其不可控性,零部件的采购非常麻烦,一采二采的零部件门类之广之复杂,哪怕是“金桥电脑”已经熟悉电子产品的采购经理,都感觉眼前一黑。
小小的移动通信终端,却是个真正意义上大多数人能广泛接触的高集成度科技产品。
只可惜“沙食系”在这方面就是菜鸡,所以此类业务在内部话语权其实相当一般,也没有丁永、吕卫东、虞小龙等等扛鼎人物。
不过在强势领域,就做得相当不错,垂直整合程度极高。
哪怕跑来穷乡僻壤“开荒”的大学生,三个月试用期也差不多上手了业务,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势就在这里,只要肯放得下身段,适应性出奇的高。
当然要让从“象牙塔”出来的人放得下身段,作为老板,“浩南哥”也从来舍得掏这笔辛苦费就是了。
在一处坟头区域,还能看到残存的纸钱之类,也有幡子,形状各式各样,村干部还怕张浩南等人觉得晦气,然而没想到一行人跟没看见一样,原地休息了一会儿,就继续了之前的讨论。
“除了茶叶、苗木,这里地面虽然不如义兴市区那边平整,但各种小丘很多,很适合养蚕……”
为了讲得清楚一点,有个牲口打开一张折叠起来的鸟瞰图,“这里田地争议蛮大的,两个村关系不太好,田亩也不是横平竖直的那种,是很久以前就传下来的耕地。中间区域一百多年前是蚕房,我们跑了两三个村,除了有养蚕种桑的老传统,麻纺相当不错。”
“这个汤家,篾匠木匠不少,有二三十户,三代篾匠木匠,最早是种麻的……这里,是原先的麻绳码头。现在还能看到‘污供泵’,不过已经废止了,内河已经隔断,通的时候,是可以走五吨船的。”
装一万斤的货,一条木船就行,加个普普通通的柴油机头,这种风平浪静的河道,跑起来那是相当轻松,而且速度可以很快。

免费登录后阅读全文